帕索利尼

帕索利尼

1954~1962年間他參加編寫了15個電影劇本,其中重要的有《風波之夜》(1959,導演M.博洛尼尼)和《1943年的長夜》(1960,導演F.凡奇尼)。 他的寓言片《定理》(1969)和《豬圈》(1970)譴責了資本主義的冷酷和資產階級的偽善,但是出現在這兩部影片前景的卻是色情鏡頭和自然主義的描繪。 1975年,帕索里尼在羅馬被新法西斯分子殺害。

簡介

帕索里尼
帕索利尼帕索利尼

籍貫:義大利
職業:電影導演、編劇,電影理論家
生卒:生於1922年3月5日,卒死於1975年11月2日

職業生涯

帕索利尼帕索利尼
帕索里尼1922年3月5日生於博洛尼亞。1975年11月2日卒於奧斯蒂亞。博洛尼亞大學畢業。他作為義大利的進步作家、政論家和詩人於50年代開始成名。1954~1962年間他參加編寫了15個電影劇本,其中重要的有《風波之夜》(1959,導演M.博洛尼尼)和《1943年的長夜》(1960,導演F.凡奇尼)。從60年代初開始他主要從事電影創作工作。1961年他執導的第一部故事片《乞丐》(1962年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評審會特別獎)1962年他拍攝的影片《羅馬媽媽》和他的諷刺片《軟乳酪》帕索里尼思想上的動搖不定在寓言片《害鳥和益鳥》(1966,又譯名《大鳥和小鳥》)里表現得很突出他在《奧狄浦斯王》(1967)、《美狄亞》(1969)這兩部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影片裡,仍然堅持他的某種逾時間的風格,同時又帶有弗洛伊德主義描述的情節內容。他的寓言片《定理》(1969)和《豬圈》(1970)譴責了資本主義的冷酷和資產階級的偽善,但是出現在這兩部影片前景的卻是色情鏡頭和自然主義的描繪。帕索里尼創作思想的矛盾特別明顯地表現於他最後的一部影片<索多瑪120天>(1975)中,表面看來他是按照D.A.F.德.薩德的小說原來的結構拍攝的,但他把故事情節改為發生在墨索里尼統治的後期。導演的意圖是暴露虐殺者們的兇殘,但同時卻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充滿病態的色慾和施虐淫者的殘忍這類畫面的描述方面。1975年,帕索里尼在羅馬被新法西斯分子殺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