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神山石刻群

巴神山石刻群位於位於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洛須鎮。石刻群題材內容豐富,除佛教圖像外,還有大量的古藏文題刻。石刻保存較好,大多是陰線刻,僅2幅採用了減地淺浮雕的技法。石刻風格具有典型的尼泊爾藝術風格。巴神山石刻群的發現尤為重要,是研究吐蕃時期佛教頭像和古藏文的重要資料。”

歷史現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婷介紹,第1幅石刻為側身站立的半身人像,頭戴高筒冠,兩股髮辮垂於胸前,耳根處用發繩系成結,身著長袍,是典型的吐蕃時期貴族形象。第7、13幅古藏文題刻為須巴神山石刻群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能夠判斷雕刻於赤松德贊時期,即8世紀末至9世紀初。“這些人物都是吐蕃樣式,這種樣式從敦煌壁畫以及西藏仍保存的石刻、壁畫中都能找到。目前發現的藏區早期摩崖石刻或造像的資料中,較少有古藏文題記,為文物遺存的斷代帶來了一定難度。其中僅西藏昌都地區仁達摩崖造像和青海玉樹貝納溝文成公主廟的摩崖造像等較少文物點有造像題刻能夠準確進行斷代,成為研究吐蕃石刻和造像重要的參考資料。巴神山石刻群的發現尤為重要,是研究吐蕃時期佛教頭像和古藏文的重要資料。”

歷史意義

或改寫漢藏尼泊爾文化交流史

從已發現的石刻風格來看,石渠縣境內發現的吐蕃時期石刻群部分雕刻具有典型的尼泊爾藝術風格,但令不少專家困惑的是,到底是西方的尼泊爾影響了這一地區的文化?還是從長安東方來的漢文化影響了這一地區?難道這一地區的雕刻是典型尼泊爾藝術加上吐蕃藝術並由漢族工匠完成的傑作?

事實上,尼泊爾對於四川西部藏區的影響遠不僅局限於石渠縣新發現的吐蕃時期石刻群。專家指出,中日考古學家在四川爐霍地區聯合發現的吐蕃時期的煉鐵爐,最重大的學術價值就是發現其構造方式與尼泊爾的煉鐵爐極類似。所以,有專家推斷,四川石渠吐蕃石刻很可能導致古代漢—藏—尼泊爾文化交流的傳統觀點被修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