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禪師

川禪師

南宋僧人道川禪師為注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原詩沒有詩題,最初載於道川禪師所著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頌》,即《川老金剛經注》,後被多種《金剛經》批註本所轉錄。

《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

這是最受感動:川禪師的偈頌 !!與大家分享。

道川禪師的《金剛經偈頌》

道川禪師

冶父道川禪師(簡稱川禪師),俗姓狄,人稱狄三,崑山(今山東諸城縣)人。未出家前,在縣裡當捕快。有一段時間,聽說東齋謙首座正在附近的一座寺院裡為道俗講法,於是他便經常抽空去聽講,並且堅持習坐不倦。
一天,狄三因為聽法,而把上司交給的事情給忘了,縣令以玩忽職守之過,將他好一頓鞭打。狄三忽於杖下大悟。於是他便辭去公職,依謙首座落髮出家。謙首座便將他的名字改為道川,並且教誨他說:“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豎起脊梁,了辦個事(這事,解脫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
道川禪師將師父的教誨銘記於心,更加精勤用功,不知疲倦。南宋建炎初年(1127),道川禪師受了具足戒之後,開始遊方參學。他曾經參禮過天封蹣庵禪師,與蹣庵禪師相談甚契,蹣庵禪師對他亦讚嘆有加。行腳後,道川禪師又回到東齋,僧俗二眾對他非常恭敬。曾有人持《金剛般若經》向他請益經義,道川禪師於是作了一系列偈頌,為他開演。這些偈頌至今仍盛行於世。
南宋隆興元年(1163),殿撰(狀元的別名,又稱修撰,掌修國史)鄭公喬年於淮西不當漕運,在冶父(今安徽廬江縣東北)這個地方,創寺迎請道川禪師開法接眾。上堂日,道川禪師示眾云:
 “群陰剝盡一陽生,草木園林盡發萌。
唯有衲僧無底缽,依前盛飯又盛羹。”
又舉“雪峰一日登座,拈拄杖東覷,曰:‘東邊底。’又西覷,曰:‘西邊底。諸人還知么?’擲下拄杖,曰:‘向這裡會取。’”道川禪師遂就此公案,作頌曰:
”東邊覷了復西觀,拄杖重重話歲寒。
 帶雨一枝花落盡,不煩公子倚欄乾。”

冶父山志卷二 建置 

 冶父山寺 寺建於唐昭宗時,初名冶父,乃伏虎禪師擇山南地,創殿宇寮舍,苟完而己。宋太祖始賜額曰“實際禪寺”,敕建大雄寶殿。宋仁宗景祐年間(1034—1038),邑人(縣人)請道川禪師來為住持。川公以其地風多氣散,不可久居。乃卜吉,遷於東隅,道川禪師便遷廟址於東麓(即今址),改建大剎。
《廬江縣誌》載

shù qǐ jǐ liáng ㄕㄨˋ ㄑㄧˇ ㄐㄧˇ ㄌㄧㄤˊ

成語:豎起脊梁(豎起脊樑)
1【解釋】:比喻振作精神。
【出處】:宋·陳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書書》:“伯恭欽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體,挺特之氣,豎起脊梁,當時輕重有無,獨於門下歸心而已。”
【示例】: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能~辦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 ◎清·翟灝《通俗編·身體》引《指月錄》

2 比喻振作精神,擔當大事。 宋 陳亮 《癸卯秋與朱元晦書》:“ 伯恭 、 欽夫 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體,挺特之氣,豎起脊梁,當時輕重有無,獨於門下歸心而已。” 明 瞿汝稷 《指月錄·無為軍冶父道川禪師》:“﹝ 東齊謙 ﹞且曰:‘汝舊呼 狄三 ,今名 道川 ,川即三耳。汝能豎起脊梁,了辦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 狄三 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