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山行
野寺分晴樹 ,山亭過晚霞 。
春深無客到,一路落松花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山行:在山裡行走。
2.野寺:山野中的寺廟。分:分開。晴樹:陽光下的樹木。
3.山亭:山間供人憩游的一種開敞的小型建築。過:飄掠,飄過。
4.落松花:詩人自註:“松花至三月花,以杖叩其枝,紛紛墜落”。松花,又叫松黃,指馬尾鬆開的球形或卵圓形花。
白話譯文
山野寺廟把林子分開了,山亭好像從晚霞中間飄過。
春已經深了,可是從沒有遊客到來,我一路走來只見到松花紛紛飄下而落滿地。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年份不詳。深春四月的一個傍晚,詩人一人獨行、漫步山中,山野之春景引發了詩人之情思,因有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間圖,詩人漫步山中,晴空下的樹木,蓊鬱蒼翠,整個山野清幽靜寂。
前兩句描寫黃昏時刻山野的艷麗景色。起句,擺出兩樣事物:野寺與晴樹。前者說明地處荒僻,人跡罕至;後者說明天朗氣清,春天的樹翠油油的,一派生機。在它們中間用了一個“分”字,好像是把彼此分隔開了。孟浩然有“綠樹村邊合”(《過故人莊》)句。這“分”與“合”恰相反,而其意卻是說綠樹擁著野寺;或是說綠樹將村莊包圍了起來,都表明樹多。次句也是兩樣事物:山亭與晚霞。這裡用了一個“過”字,山亭似徐徐穿行在晚霞之間,賦予山亭以某種生命,化靜為動點活境界,平添情趣。這兩句的景色有淡素,有明媚,也有艷麗;但總的還是淡素較多。
後兩句寫山野之幽靜,沒有遊人欣賞。轉寫到人事,點明無客人來,只有詩人自己,漫行在山間小路上,只見松花飄落,一片靜謐,人與自然達到了和諧的統一。“春深無客到”這句應首句的“野寺”,與上面的自然色彩是諧調的。它也與首句一樣寫靜。不見人影,不聞喧譁,寫靜而無板澀之嫌、沉悶之弊,卻在總體靜謐的意境中嵌入“深”“到”二字,又微微地點綴了某些動態、生機,活躍了畫面。“一路落松花”,此句點明是“山行”,又是化靜為動,落筆呈象,且又入聲。
全詩不以強烈的對比、映襯來強化畫境,而是細細地輕挑漫撥,來傳送寂靜中的些微動態,描寫精妙。同時在描寫中又特別注意色調的變幻:綠色的樹林、紅色的晚霞以及鋪滿地面的松花,在靜而動的山間畫圖中又染上了鮮明的色彩。此詩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其安閒自得的樂趣,表達了詩人獨自山行時趨塵脫俗的感覺。四句詩,句句寫景,一、三靜,二、四寓動於靜而愈顯其靜,手法新巧別致,作者越是絲毫不露聲色,愈見出“無客到”的山行道上這位“客”的恬淡閒適、怡然自得的情懷。王士禎稱其五言詩“有風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無縫”(《池北偶談》),由此詩來看並非過譽。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吳功正:這幅山間圖,清幽靜寂。詩人一路山行,見到松花鋪滿地上,又見到它們紛紛掉落。這一細微的情景描繪,不僅呈象而且入聲。詩人不以強烈的映襯對比來強化畫境,而是細細地輕挑細撥,來傳送那“無客到”的寂靜中的些微動態,描寫精妙。(《山水詩注析》)
宿遷市語言學會會長程芳銀:日暮春深,無客游訪,一路山行,杖落松花。野寺、山亭、松花等無一不是山間特有之景寂寂一人,寞寞山行,杖落松花。其情其感,令人自得。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全詩句句寫景,但手法新巧別致。詩體氣高妙,溫婉醇雅,頗有唐人之風韻。(《清詩擷英》)
臨沂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蔣心海:本詩用白描手法,動靜結合,寓情於景,表現了這位“山客”恬淡閒適、怡然自得的情懷。(《詩詞大王》)
作者簡介
施閏章(1619—1683年),清初詩人。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媲蘿居士、蠖齋,晚號矩齋。江南宣城(今屬安徽)人,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文章醇雅,尤工於詩,與同邑高詠等唱和,時號“宣城體”,有“燕台七子”之稱,與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處“海內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學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學餘堂文集》《試院冰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