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明代一級行政區]

山東[明代一級行政區]

山東,明代全稱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東布政司或山東省。是明朝在山東、遼東半島的一級行政區名,下轄6府15州89縣。布政使司衙門駐濟南府。

沿革

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高皇帝宣布廢除行中書省制,改設承宣布政使司以負責一級行政區的民事及部分刑事事務。各府、直隸州隸屬於承宣布政使司。當時除直隸以外,共設14布政司,山東布政司即為其中的一個,治濟南府。自此以後,濟南就一直成為山東省城未曾變更。山東布政使司下轄6府15州89縣,大部分縣名沿用至今。這6府是:濟南、東昌、兗州、青州、登州、萊州。此外,河間府、大名府的部分縣也在今山東境內。

山東布政使司元屬山東行中書省,部分直屬中書省。吳元年(1367年)濟南路、益都路、濟寧路、東平路分別改置濟南府、青州府、濟寧府、東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東昌路改置東昌府,般陽路降淄川直隸州,萊州升萊州府,寧海直隸州、德州直隸州、高唐直隸州分別降散州;同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府,轄青州府、濟南府、東昌府、濟寧府、東平府、萊州府、淄川直隸州、泰安直隸州、曹州直隸州、濮州直隸州、冠州直隸州、恩州直隸州;同年北平府、永平路來屬;二年(1369年)永平路改置平灤府,同年北平府、平灤府改屬北平行省;泰安直隸州、濮州直隸州降散州,淄川直隸州廢,恩州直隸州降縣;三年(1370年)冠州直隸州降縣;四年(1371年)曹州直隸州降縣;五年(1372年)置金州、復州、蓋州、海州來屬;六年(1373年)萊州府降直隸州,登州升登州直隸州;同年置遼陽府來屬;七年(1374年)東平府降散州;九年(1376年)萊州直隸州、登州直隸州分別升萊州府、登州府;同年山東行省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十年(1377年)遼陽府廢;同年布政使司移治濟南府;十八年(1385年)濟寧府降散州,兗州升兗州府;二十八年(1395年)金州、復州、蓋州、海州廢。

下轄府

濟南府

元為濟南路。吳元年(1367)改置濟南府,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

歷城縣:倚郭。東北有堰頭鎮巡司。

章丘縣:

鄒平縣:

淄川縣:元為般陽路倚郭。吳元年(1367)般陽路降為淄川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二年(1369)淄川州

廢,縣改屬濟南府;九年(1376)升縣為淄川州,十年(1377)復降為淄川縣。

長山縣: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新城縣: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齊河縣:元屬德州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齊東縣:元屬河間路。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南府。

濟陽縣:

禹城縣:元屬曹州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臨邑縣:元屬河間路。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南府。

長清縣:元屬泰安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東南有石都寨巡司。

肥城縣:元屬濟寧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青城縣:元屬河間路。洪武二年(1369)省入鄒平、齊東二縣;十三年(1380)復置青城縣,改屬濟南府。北有大

石關巡司,後廢。

陵 縣:元為陵州[無倚郭]屬河間路。洪武元年(1368)降為陵縣,改屬濟南府;二年(1369)改屬德州,七年

(1374)省入德州,並徙德州來治;十三年(1380)於故德州另置陵縣,仍直屬濟南府。

泰安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二年(1369)降為散州,改屬濟南府,並省倚郭奉符縣入州;城西

有泰安巡司。

新泰縣:西有上四莊巡司。

萊蕪縣: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南府,二年(1369)復改屬泰安州。

德 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降為散州,改屬濟南府,並省倚郭安德縣入州;七年(1374)省陵縣入州,

並徙治故陵縣。

德平縣:

平原縣:

武定州:元為棣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厭次縣入州;六年(1373)更名樂安州,宣德元年(1426)更名武定州。

東南有清河巡司。

陽信縣:

海豐縣:元為(東)無棣縣。洪武六年(1373)更名海豐縣。東北有大沽河口巡司。

樂陵縣:元屬河間路滄州。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南府,二年(1369)自鹹平鎮徙治富平鎮,同年改屬棣州。西北偏西有舊縣鎮巡司。

商河縣:

濱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渤海縣入州。

利津縣:東北有豐國鎮巡司。

霑化縣:東北有久山鎮巡司。

蒲台縣: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濱州。

註:德州:今德州市。

歷城:今濟南市歷城區。

章丘:今章丘市。

鄒平:今濱州市鄒平縣。

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區。

長山:今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

新城:今淄博市桓台縣桓台城。

齊河:今德州市齊河縣東南舊齊河。

齊東:今濱州市鄒平縣九戶鎮。

濟陽:今濟南市濟陽縣。

德平:今德州市臨邑縣德平鎮。

長清:今濟南市長清區。

平原:今德州市平原縣。

禹城:今禹城市。

臨邑:今德州市臨邑縣。

陵縣:今德州市陵縣。

東昌府

東昌府:元為東昌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東昌府,同年屬行省。

聊城縣:倚郭。

堂邑縣:

博平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博平縣。

茌平縣:

莘 縣:

清平縣:元屬德州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改屬恩州直隸州,二年(1369)改屬高唐州,三年(1370)省,尋復置

清平縣,直屬東昌府。西南有魏家灣巡司。

冠 縣:元冠州直隸州[無倚郭]。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三年(1370)降為冠縣,改屬東昌府。

臨清州:元臨清縣屬濮州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自縣南徙治臨清閘,同年改屬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為臨

清州;景泰元年(1450)徙治臨清閘東北三里。

丘 縣:元直屬東昌路。弘治二年(1489)改屬臨清州。

館陶縣:元屬濮州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東昌府,三年(1370)省,尋復置館陶縣;弘治二年(1489)改屬

臨清州。西南有南館陶巡司。

高唐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降為散州,改屬東昌府,並省倚郭高唐縣入州。

恩 縣:元恩州直隸州[無倚郭]。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二年(1369)降為恩縣,改屬高唐州;七年(1374)自

縣西故城徙治許官店。

夏津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夏津縣。西有裴家圈巡司。

武城縣:東北有甲馬營巡司。

濮 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二年(1369)降為散州,改屬東昌府,並省倚郭鄄城縣入州;景泰

三年(1452)自縣東故城徙治王村。

范 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范縣;二十五年(1392)自縣東南故城徙治新軍柵。南偏東有水保寨巡司。

觀城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觀城縣。

朝城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朝城縣。

兗州府

兗州府:元兗州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1385)升為兗州府,屬布政司。

滋陽縣:倚郭。元為嵫陽縣。洪武元年(1368)省入兗州,十八年(1385)復置嵫陽縣,仍為倚郭;成化七年(1471)

更名滋陽縣。

曲阜縣:

寧陽縣:

鄒 縣:元屬益都路滕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兗州。

泗水縣:

滕 縣④:元為益都路滕州倚郭。洪武二年(1369)滕州廢,縣改屬兗州。南偏東有沙溝集巡司。

嶧 縣:元為嶧州[無倚郭]屬益都路。洪武二年(1369)降為嶧縣,改屬濟寧府,十八年(1385)直屬兗州府。西

北有鄒塢鎮巡司,嘉靖年間遷縣西偏南拖梨溝;東南有台莊巡司,萬曆三十四年設。

金鄉縣:元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1385)直屬兗州府。

魚台縣:元屬濟寧路(初屬濟州)。洪武元年(1368)改屬歸德府徐州,二年(1369)復改屬濟寧府,十八年(1385)

直屬兗州府。

單 縣:元為單州屬濟寧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單父縣入州,二年(1369)降州為單縣,仍屬濟寧路;十八

年(1385)直屬兗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自縣南徙今治。

城武縣:元作成武縣屬曹州直隸州。洪武四年(1371)改屬濟寧府,十八年(1385)直屬兗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

徙今治。

濟寧州:元為濟寧路。吳元年(1367)改置濟寧府,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十八年(1385)降為濟寧州,改屬兗州

府,並省倚郭任城縣(元初為濟州倚郭)入州。南偏東有魯橋鎮巡司。

嘉祥縣:元屬單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濟寧府。

鉅野縣:元(初為濟寧路倚郭)。西有安興集巡司。

鄆城縣:

東平州:元為東平路。吳元年(1367)改置東平府,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七年(1374)降為東平州,改屬濟寧府,

並省倚郭須城縣入州;十八年(1385)改屬兗州府。西北有金線閘巡司。

汶上縣:

東阿縣:洪武八年(1375)自縣西南徙治故穀城縣。

陽穀縣:

平陰縣:西有滑口鎮巡司,後廢。

壽張縣:洪武元年(1368)自縣東南故城徙治梁山東北腳下;三年(1370)省入須城、陽穀二縣;十三年(1380)復

置壽張縣,仍屬東平州,同年徙治王陵店。東南有梁山集巡司。

曹 州:正統十年末(1446)析曹縣於黃河北舊土城另置曹州,來屬兗州府。

曹 縣:元為曹州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濟陰縣入州,同年屬行省;二年(1369)自縣北徙治盤石鎮,

四年(1371)降州為曹縣,改屬濟寧府;正統十年末(1446)改屬曹州。西北有安陵鎮巡司。

定陶縣: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寧府,十年(1377)省入城武縣,十三年(1380)復置定陶縣,仍屬濟寧府;正統

十年末(1446)復改屬曹州。

楚丘縣:洪武元年(1368)省入曹州。

沂 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寧府,並省倚郭臨沂縣入州;五年(1372)改屬濟南府,七年末(1375)

復改屬青州府,十八年(1385)改屬兗州府。西南有羅藤鎮巡司。

郯城縣:洪武元年(1368)析沂州置郯城縣,來屬沂州。西北有磨山鎮巡司,後廢。

費 縣:西偏南有關陽鎮巡司,西北有毛陽鎮巡司

青州府

青州府:元為益都路。吳元年(1367)改置青州府,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

益都縣:倚郭。西南有顏神鎮巡司。

臨淄縣:東南有有淄河店巡司,後廢。

博興縣:元為博興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博興縣,仍屬青州府。

高苑縣:西北有田鎮巡司,後廢。

壽光縣:北偏東有廣陵鎮巡司。

樂安縣:東北有高家港巡司,西北有樂安鎮巡司。

昌樂縣:元省入濰州北海縣。洪武元年(1368)復置昌樂縣,來屬青州府;洪武年間自縣東北故城徙今治。

臨朐縣:南偏東有穆陵關巡司。

安丘縣:元屬密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青州府。

諸城縣:元為密州倚郭。洪武二年(1369)密州廢,縣直屬青州府。東南有信陽鎮、南龍灣海口巡司。

蒙陰縣:元屬莒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青州府。南有紫荊關巡司,萬曆年間廢。

莒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莒縣入州。南有十字路巡司,西南有葛溝店巡司。

沂水縣:

日照縣:南偏西有夾倉鎮巡司,弘治年間之後設。

登州府

登州府:元為登州屬般陽路。洪武元年(1368)改屬萊州府,六年(1373)升為直隸州;九年(1377)升為登州府。

蓬萊縣: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入登州,九年(1377)復置蓬萊縣,仍為倚郭。西北沙門島有巡司,後遷縣東

南朱高山下為高山巡司;東南有楊家店巡司。

黃 縣:西偏南有馬停鎮巡司。

福山縣:西北有孫夼鎮巡司。

棲霞縣:

招遠縣:元屬般陽路萊州。洪武九年(1377)改屬登州府。西北有東良海口巡司。

萊陽縣:元屬般陽路萊州。洪武九年(1377)改屬登州府。東南有行村寨巡司。

寧海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降為散州,改屬萊州府,並省倚郭寧海縣入州;九年(1377)改屬登州府。

西南有乳山寨巡司。

文登縣:北有辛汪寨巡司,東北有溫泉鎮巡司,東南有赤山鎮巡司。

萊州府

萊州府:元為萊州屬般陽路。洪武元年(1368)升為萊州府,屬行省;六年(1373)降為萊州直隸州,九年(1376)復升

為萊州府。

掖 縣:倚郭。西南有海滄巡司,北有柴胡寨巡司。

平度州:元為膠水縣。洪武二十二年(1389)升為平度州。西南有亭口鎮巡司。

濰 縣:元為濰州屬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北海縣入州,九年(1376)改屬萊州府;十年(1377)降為濰

縣,二十二年(1389)改屬平度州。東北有固堤店巡司。

昌邑縣:元屬益都路濰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濰縣,二十二年(1389)復置昌邑縣,改屬平度州。北有魚兒鎮

巡司。

膠 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膠西縣入州。九年(1376)改屬萊州府。東北有古鎮巡司駐古城集,

南有逢猛鎮巡司。

高密縣:

即墨縣:東北有栲栳島巡司。

遼東都司

元屬遼陽行省。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遼都衛,治金州城,六年(1373)徙治遼陽府,八年(1375年)改置遼東都指揮使司。領25個衛,2個州。 衛:定遼中衛、定遼左衛、定遼右衛、定遼前衛、定遼後衛、東寧衛、海州衛、蓋州衛、復州衛、金州衛、廣寧衛、廣寧中衛、廣寧左衛、廣寧右衛、廣寧前衛、廣寧後衛、義州衛、廣寧後屯衛、廣寧中屯衛、廣寧左屯衛、廣寧右屯衛、廣寧前屯衛、瀋陽中衛、瀋陽左衛、瀋陽右衛、瀋陽中屯衛、鐵嶺衛、三萬衛、遼海衛 州:自在州、安樂州

名人

戚繼光(1528-11-12-1588-01-05)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人。父戚景通,世代為官,嘉靖17年,戚繼光10歲繼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參加武舉,在考試時庚戍之變發生,於是戚繼光被分配到薊門。與韃靼軍戰鬥後寫下了《備俺答冊》。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鏇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鏇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一人為一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稱為“戚家軍”。戚繼光與俞大猷齊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