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溝村[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楊莊鎮]

小橋溝村隸屬萊城區楊莊鎮,位於萊城西18公里,楊莊鎮東南3公里處。地處丘陵。村正北500米,是辛泰鐵路司家嶺火車站。村西有通往火車站的沙場路,村南有泰萊一級公路和舊泰萊路並行,交通便利。現有耕地535畝,95戶,300人。

據《喬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喬姓由喬家義遷此建村。因村小,南鄰橋溝,以村名村,故名小橋溝。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公議鄉·小橋溝”。

史載,小橋溝在建國前屬水北區阜豐鄉管轄,村內有村公所,村民崔嘉深擔任村長,當時村內有4名黨員,領導人是亓永密、劉春秋。1954年,這裡成立了第一個互助組,由3家組成,張恆才為組長。1956年至1958年,全縣24個人民公社時,小橋溝、閆橋、司家嶺3個自然村為一個高級農業合作社,稱司家嶺農業合作社,社長李光倫,副社長是鄭玉樹、張恆才;同一個黨支部,書記是李振華,駐地在小橋溝,屬魯西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3月,全縣由24個人民公社合併為15個,魯西人民公社撤銷,該農業合作社,又劃歸楊莊人民公社。公社黨委先後派脫產幹部王世昌、唐堯任黨支部書記。1961年和司家嶺分開後,仍和閆橋一個行政村,支部書記是李振華。1962年1月,小橋溝正式成為一個行政村,建立了黨支部,書記是劉漢文。後楊莊公社先後更名為辦事處、鎮,隸屬關係未變。

解放戰爭時期,小橋溝村積極支援前線,村人抬擔架、送給養、做軍鞋,樣樣跑在前頭。村民王俊喜是1946年大動參時參軍的,在解放諸城的戰鬥中英勇犧牲,被追認為烈士。

1947年,古歷五月十一日夜,駐辛莊“還鄉團”將小橋溝、羅家窪、司家嶺三村的民眾逼到司家嶺西頭廣場,毒刑拷打民眾,要抓我幹部、民兵。王建芳挺身而出,與敵人辯理,敵人用機槍將他殺害,慘狀目不忍睹。敵人後將司家嶺的農救會長劉存孔、小橋溝民兵亓永江、羅家窪村長陳仰其等人帶走,活埋於新泰縣羊流店南河裡。

小橋溝雖小,但姓氏卻不少,最早的是喬姓,現在還有一戶,最多的戶是亓姓,共有45戶,占50%。另外,劉、王、崔、孫姓發展各有不同。據長者講,很早以前,村里還有孟、任、曹、陳等姓,由於種種原因,已不知所終。村東還有一個楊家林,孤墳一座,可本村並沒有姓楊的,只有一個傳說流傳至今。

小橋溝村以副養農。1976年,書記亓逢泉一上任就帶領社員辦起了副業:糊水泥袋、刷各種色紙,產品銷路好,年收入7000元左右;還辦起了粉皮坊、豆腐坊各1處,年收入3000元左右。村里還有小運輸隊,集體出地排車,人買毛驢,收入按四、六分成,收入可觀。1994年村設手套廠1個,開業一年多,當時手套暢銷,供不應求,收入頗豐。

建國前,這個村因村小教育落後,本村沒有學堂。有錢的人就到鄰村司家嶺去上私塾。建國後第一任老師是司家嶺的高太常,借民房作學堂,條件很差,一度停辦,適齡兒童到鄰村去上學。村領導經過研究決定,在村西南的南泉上建起了校舍,一二年級學生可在本村上學了。後來又將學校遷到了村東的東嶺上,建起了標準較高的國小。學校教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識之士。1946年參軍的王俊海,轉業後任東明縣拖拉機站站長;北京冶金學院畢業的亓豐振,1964年參軍,原任北京軍區軍需處處長,團級幹部,現已退休;1964年參軍的亓豐彬,原在北京八大處總後參工作,正團級幹部,現已退休;1977年入伍的亓勤章現任煙臺邊防檢查站站長;王樹國在泰安市出版局工作。恢復高考以後,先後有4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小橋溝自洪武年間遷聚已六百多年。勤勞的小橋溝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歷盡滄桑,盡心盡力,不辱先人;在平凡的事業中,代代耕耘,永不停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更不甘落後,將穩立潮頭,再展雄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