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每逢年底歲末,城裡的年味越來越淡了!但家鄉濃郁的年味還一直難以忘懷。今年,我又回家鄉過年了。不為別的,就是想重溫一下家鄉過年的快樂。
俗話說:“二十三,祭灶官”。祭灶官的灶糖又香又甜又粘,我特別愛吃。
“二十四,掃房子”。這天,姥姥全家齊動員,進行大掃除,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過了這天,垃圾就不能往外掃了,姥姥說,掃垃圾是把財神爺往外轟。從這一天起,姥姥家垃圾再沒往外倒過。
“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飢等)。
“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二十八,貼花花”。這天,家家都把紅紅的對聯貼在門上。直到今天還是要貼手寫的春聯。今年,姥姥家的春聯就是我寫的。雖然,比不上買的好,但姥姥說,比買的更有意義。姥姥還帶領我去各家門口轉悠,品評各家春聯的內容、書法,看誰家寫得巧妙、別致、有趣。對聯的內容大都是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和恭喜發財的。
“二十九,提壺去打酒”二十九這天,會把所有缺少的年貨都買回來。
三十晚上,是最有年味的一個晚上,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姥爺親手做的團圓飯。主食以餃子為主,最有趣的是,姥姥說吃了包著錢的餃子,一年不愁沒錢花;吃了包著麥麩的餃子,一年享清福;吃了包著紅糖的餃子,一年甜甜美美。這一晚,還必須守歲。姥姥說守歲有兩個意思,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在除夕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對年輕人來說,守歲是給父母延壽。整個除夕之夜鞭炮聲不絕於耳,人們都在祝福來年事事如意。
初一這天,大人小孩子都穿著新衣服,給自己的長輩、親戚、朋友拜年。我也穿著新衣,給姥姥、姥爺、舅舅、舅媽拜年,還掙了不少壓歲錢呢!
新年,到處瀰漫著一種熱鬧,歡快的氣息,許久不見得家人如今也是齊聚一堂,快樂,是春節的主題。竹炮,對聯,歡鬧,其樂融融,這個年,我真快樂。
每個地方有不同的風俗。比如陝西過年要扭秧歌、敲腰鼓,台灣、廣東過年要舞龍、舞獅,北京過年要逛廟會等。
我的家鄉在首都北京市順義區,在我們這裡大人們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把農民種的農作物放在鍋里,熬成臘八粥,聞著可香可香了。各家的窗戶上都貼上了窗花,大門上也貼著各種各樣的對聯和鬥神。看著鬥神那炯炯有神的雙眼,別說是妖怪,就連“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也不敢和它對視。這時,我的家人們也都在置辦年貨,都為了明天除夕做準備。看見大家在忙碌的乾,我也去幫忙,我的任務是陪奶奶一起摘菜。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三,我們俗稱“小年兒”在這一天我們就已經里除夕更近了,大人們有的帶著自己的小孩兒開始走親戚。車站、機場人來人往,都是急急忙忙往家裡趕的人,因為除夕要吃團圓飯,求個合家歡樂。這時候很多大人也開始給家裡的孩子準備鞭炮,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在街上的商店裡,購物的人也是人來人往,進進出出擠滿了人。
最熱鬧的還要數大年三十,大人們戴著小朋友去和家裡的長輩團圓。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菜餚,過年時先請家裡最年老的長輩入席,吃完飯了,大家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小孩看動畫春晚,大人們要給小孩發壓歲錢,為的是一年都平平安安。凌晨我們還要吃團圓餃子,餃子裡放一個硬幣,為的來年幸運。
這幾天我們小孩最高興,因為可以和自己親戚朋友快快樂樂的玩。壓歲錢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可以攢起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大年初一,大人們提著禮物帶著小孩到親戚家裡去拜年。幸運的小朋友還可以得到親戚的禮物,真的好開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