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宋昭公出亡 ,至於鄙 ,喟然 嘆曰:“吾知所以 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事 ,無不曰:‘吾君聖 者!’侍御 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 ,是以 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 者,諂諛 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 得反 國。(節選自《新序》)
注釋
出亡:失國後逃亡,出逃。
鄙:邊境。
喟(kuì)然:嘆氣的樣子。
所以:……的原因。
發政舉事:施政辦事。
聖:聖明。
侍御:侍奉君王的人,這裡指侍從、妃子。
過:過錯
是以:因此。
社稷:指國家。
諂諛:奉承拍馬,諂媚奉承。
卒:終於。
1.出亡:失國後逃亡,出逃。
2.鄙:邊境。
3.喟(kuì)然:嘆氣的樣子。
4.所以:……的原因。
5.發政舉事:施政辦事。
6.聖:聖明。
7.侍御:侍奉君王的人,這裡指侍從、妃子。
8.過:過錯
9.是以:因此。
10.社稷:指國家。
11.諂諛:奉承拍馬,諂媚奉承。
12.卒:終於。
通假字
被:通“披”,披上
反:通“返”,返回。
譯文
宋昭公國亡後出逃,到達了邊境,感慨說道:“我知道亡國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主聖明!’侍從妃子幾百人,穿好衣服站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王長得美!’朝內朝外都聽不到說我的過錯,因此到了這個地步!”(在宋君看來),做君王的人離開國家失掉社稷的原因是奉承拍馬屁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國家後能夠醒悟,最後得以返回國家。
作品鑑賞
在本文中,宋昭公失國逃亡的原因,作者歸結為“奉承拍馬的人太多,國君被蒙蔽,不能自省”。本文中的宋昭公和《戰國策》經典名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齊威王周圍都“諂諛者眾”,齊國卻能夠“戰勝於朝廷”,宋昭公卻不得不“出亡”。
大多數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不適當的好話就是“諂諛之言”;這樣的好話聽多了、聽久了,就容易阻塞了正直言路,就容易粉飾了太平,就容易造成浮世之風,於人、於家、於國,都是不好的,自古以來,像宋昭公這樣的人還少嗎?
啟示
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批評和建議,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阿諛奉承者蒙蔽,要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宋昭公簡介
宋國有兩位宋昭公,這個典故說的是宋後昭公。
宋後昭公
宋國第二十八任君主(即本文所指的宋昭公)
宋後昭公,本名子得,又名子特,宋景公之養子。宋景公無子,以公孫周(宋元公之孫)之子繼之。昭公請墨子到宋國參政,拜為宋大夫,稱“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事”。楚在惠王、聲王時曾兩次包圍宋都,未能攻克。晚年任用戴歡為大宰,司城皇專政,二人互相殘殺。後司城子罕擊敗戴歡,又將昭公驅逐,出亡於鄙,後潛心改過,三年後復位,在位65年。
宋昭公
宋國第二十二任君主
宋昭公,本名子杵臼,宋成公之子。成公十七年,成公卒。成公弟御殺太子及大司馬公孫固,而自立為君。宋人共殺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為昭公。昭公七年,宋國大飢,庶弟子鮑盡出其倉稟之粟,以濟貧者,廣結人緣;後聯合宋襄公夫人殺杵臼於孟諸(今商丘市東北)打獵途中,子鮑遂自立,是為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