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簡介
經市機構編制委員會研究、市委同意,市移民開發局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歷史沿革
安康市移民工作機構成立於1974年,最初為安康水電站征地移民辦公室,隸屬“801”工程指揮部,作為安康地區革委會的一個職能部門開展工作;1979年更名為安康地區征地移民辦公室,為行署職能部門;1992年地區移民辦公室又更名為移民開發局;2002年地區移民開發局更名為安康市移民開發局,屬市政府直屬事業機構。安康市移民機構自成立以來,其工作共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4年至1996年,主要針對安康水電站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範圍涉及漢濱、紫陽、嵐皋、漢陰和石泉5個縣區。第二階段為1997年至2001年12月,主要針對安康水電站庫區經濟開發及外遷移民幫扶,經濟開發涉及漢濱、紫陽、嵐皋、漢陰和石泉5個縣區27個鄉鎮、198個村、701個村民小組、10857戶58111人,外遷移民幫扶涉及遠遷到11個省市50個縣區5000餘移民。第三階段為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主要針對安康水電站庫區經濟開發、外遷移民幫扶及喜河水電站移民安置(涉及漢陰、石泉2個縣3個村,搬遷安置移民4165人)。第四階段為2006年7月至今,主要針對13座大中型水庫、124座小水庫共10萬移民的後期扶持,以及10座新建在建水電站2萬多移民的搬遷安置,整個移民工作涉及全市11個縣區、105個鎮、463個行政村、1530個村民小組12萬餘移民。安康市移民開發局的職能工作主要包括移民後期扶持和新建在建水電站移民搬遷安置兩大塊。截至2012年底,全市移民後期扶持共涉及安康、喜河、黃石灘、藺河口、石泉、觀音河、古仙洞、鍾家坪、三大峽、雙河口、大嶺、毛壩關、桂花等13座大中型水庫和124座小水庫。新建在建水電站移民搬遷安置方面,自2006年7月以來,我市境內先後有蜀河、旬陽、白河、三河口、白土嶺、桂花、大嶺、毛壩關、洞河、趙灣等10座水電站(水庫)相繼上馬或開工建設,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200餘戶6000多人,完成移民總投資近10億元。職責調整
(一)劃出和取消的職責1、劃出外遷移民後期扶持工作職責。
2、取消按照有關規定合理籌集移民系統行政管理經費的職責。
(二)加強的職能
全市水庫(水電站)移民後期扶持工作。
主要職責
(一)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於水庫(水電站)移民後期扶持和移民安置工作的政策規定。(二)負責全市水庫(水電站)移民後期扶持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編制移民後期扶持的總體規劃,擬訂切合我市實際的移民後期扶持工作實施方案,編報移民後期扶持工作年度計畫並組織實施。
(三)根據水庫(水電站)建設需要,負責指導、協調縣(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
(四)負責全市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的計畫使用和監督管理工作;協助審計和紀檢監察等部門查處有關移民工作中的違紀行為。
(五)會同有關部門協調解決安康水庫遺留的突出問題。
(六)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
內設機構
(一)政辦科(編制4名,科級領導職數1正1副)組織承辦機關黨務、政務工作。負責機關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和督促實施;負責重要會議的組織和會議決定事項的督辦;負責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辦理;負責機關文秘與公文管理、辦公自動化、政務信息、宣傳、機要、保密、檔案、計畫生育、安全衛生、接待服務和各類大型活動的組織協調工作;承擔機關及直屬單位機構編制、人事管理和幹部教育培訓等工作;組織實施目標責任制考核和獎懲工作;承擔部門黨建、精神文明、紀檢監察、黨風廉政、信訪維穩和工青婦等工作;負責機關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
(二)開發科(編制4人,科級領導職數1正1副)
負責全市水庫(水電站)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編制全市移民後期扶持規劃,擬訂我市水庫移民後期扶持項目管理細則,編報移民後期扶持工作年度項目計畫,批覆縣區年度項目計畫;負責全市水庫(水電站)庫區和安置區年度農村移民人數確認;調查研究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移民生產生活及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負責中、省專項扶持資金項目的立項、申報和實施工作。
(三)安置科(編制4人、科級領導職數為1正1副)
負責水庫(水電站)工程建設征地實物指標調查細則、移民安置規劃大綱、移民安置實施規劃審查評審;指導和督促各縣(區)做好水庫(水電站)移民安置工作;負責移民安置工作中有關問題的協調並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負責移民來信來訪接待和有關移民安置政策的諮詢服務工作。
(四)計畫財務科(編制3人、科級領導職數為1正)
負責編報全市水庫(水電站)移民後期扶持資金使用計畫並監督使用;負責對全市移民資金使用情況實施內部審計;負責全市移民後期扶持效益統計報表工作;負責局機關財務管理等工作。
人員編制
市移民開發局事業編制19名。其中:局長1名,副局長2名,紀檢組長1名;科級領導職數7名(4正3副)。工勤人員(司機)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