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定書院,曾是志名卓著的湖州古代學府。其舊址在今市區勞動路中段“安定書院新村”一帶,始建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是當時湖州知州孫覺為紀念他的老師胡瑗而奏請朝廷創立的。
相關人物
胡瑗(993-1059年),北宋初學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世居陝西路安定堡。據宋嘉泰《吳興志》,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六月,湖州州學建成,知州事滕宗諒“延安定胡瑗主學,四方之士雲集受業”。學者稱安定先生。胡瑗官至太常博士,講“明體達用”之學,設“經義”、“治事”兩齋以授徒,嚴立學規,以身示範,曾先後應名臣范仲淹、滕宗諒之聘在蘇、湖兩州講學,生徒以千百計。安定先生在湖州執教時間長達12年,學風純正,影響深遠。范仲淹曾以《薦胡瑗充學官疏》上奏,後朝廷明令以胡瑗教授方法為“太學法”,後世稱為“湖學”,在我國教育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安定先生逝世後,擇葬於湖州南郊金蓋山(何山)之麓。其後13年,他的弟子孫覺任湖州知州,上疏朝廷請準在湖州為胡安定先生建祠。熙寧五年,宋神宗上詔,定春秋致祭,賜諭文為“學宗孔孟,教行蘇湖。有體有用,斯文范模”。孫覺即在州學學宮右側建安定先生祠。祠改書院是200年以後的事。
歷史沿革
宋熙寧五年(1072)知州孫覺為胡安定建祠於州學右。淳祐五年(1245)知州蔡節於報恩坊官地宏擴其制,創屋楹470間,置禾田100畝,祠請饒魯、蔡沈講學其中。元至元二十三年祠院為廣化寺僧占據。三十年知州許師可又於城北觀德坊創祠50楹。久圮。明宣德初都御史巡撫浙江,即故址重建。天順元年參政黃譽改建,二年僉事陳蘭修。弘治四年(1491)知府王旬,嘉靖三年(1524)巡撫陳鳳梧、四十四年巡按龐尚鵬、隆慶五年(1571)知府栗祁先後重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署知府吳昌祚修並築室5楹為山長棲息地。乾隆二年(1737)知府胡承謀捐俸重修,中為明善堂,兩廡各5間,東為經義齋,西為治事齋,延師講學,命7邑生童肄業其中,給以膏火。鹹豐、同治年間,知府王齡、胡澤沛、邑人高廉道、陸心源,相繼重修。歷任山長有程若庸、羅緯、陳仲仁等。
據元代《安定書院燕居堂銘》,為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知州事蔡節改建為安定書院。至元三十年(1293年),湖州路總管許師可將安定書院移建於路治西北觀德坊(即現三元洞府北安定書院新村處),並擴大書院規模,新建祠房舍50楹。元統三年(1335年)重修。至明初傾圮。宣德初,都御使熊概扶浙時又建為祠。30年後,即天順元年(1457年)浙江參政黃譽又改建為書院。此後多有修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胡承謀重修後,中為明善堂、兩廡各五間,東為“經義齋”,西為“治事齋”。命七邑(即烏程、歸安、德清、武康、長興、安吉、孝豐七縣)生童肄業其中。書院有儀門,又前為大門,門外有東西兩坊,東曰“弁山起風”,西曰“苕水騰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直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郡紳陸心源曾捐資重修。
安定書院其後迭經變遷,年久失修,房舍大部傾圮,最為可惜的是書院中陳列的歷代眾多碑刻、安定先生雕像均已蕩然無存。現在,只有南郊道場山麓胡瑗墓,供後人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