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孩子們應該知道的經典:魯濱孫漂流記》主要講述的是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情節曲折,採用自述方式,可讀性較強,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鬥的社會風氣。其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聞名於世,他是靠這部作品在世界文壇中脫穎而出,魯濱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模範,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丹尼爾·笛福(Defoe D.) 譯者:孫法理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荒島文學代表作家,是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
圖書目錄
一、我要航海
二、我被海盜抓了去
三、我駕了撒利的海盜船逃跑
四、我成了巴西的種植園主
五、我在一個倒霉日子上了船
六、我用許多東西裝備起自己
七、我建立起自己的堡壘
八、日記
九、我播種糧食
十、我走遍全島
十一、我很少空閒
十二、我給自己造了一隻獨木舟
十三、我改進技術
十四、我發現了人的腳印
十五、我在岸上看見森森白骨
十六、我很少離開我的蝸居
十七、我看見一艘船的殘骸
十八、我一次聽見了人的聲音
十九、我叫他星期五
二十、我們又造了一隻獨木舟
二十一、我向食人生番衝去
二十二、我們打算航海去美洲殖民地
二十三、我平息了叛亂
二十四、我們收復了大船
二十五、我在四面八方都發現自己的財富
二十六、我們翻過大山
二十七、我訪我的海島
序言
不朽的丹尼爾·笛福
大衛·比特博士
英國倫敦北部的邦希田園墓地的古代陵園區,矗立著一座方尖碑,碑上有這樣的題字:丹尼爾·笛福,生於1661年,卒於1731年,《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碑體樸實,碑文簡短,即使是下筆千言的銘文和納爾遜紀功碑一樣崇高的紀念碑,也無法比這簡短的碑文——“《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更準確地說明丹尼爾·笛福不朽的聲譽。
可是這本書只是丹尼爾·笛福的全部著作里很微小的一部分。丹尼爾·笛福是人類歷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究竟有多少小冊子,有多少詩歌、長篇小說、歷史和虛構歷史等作品,出自笛福筆下,我們也許已經永遠無法知道,因為他的很多作品出版時都沒有署名。學者們所估計的數目是二百五十到四百部。他雖然創作作品眾多,可大部分讀者卻僅僅知道笛福是他們早年所喜愛(很可能後來也隨身攜帶)的《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事實上,許多人雖然對那個被風暴拋下的人、對那個荒島和他那僕人星期五很熟悉,但都把他的這個故事當作了偉大的民間傳說或神話,認為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或出自哪個民族的想像力,從而以為這部作品沒有真正的作者可言。因為這個精彩故事的特色正好令人們聯想到我們糅合了歷史與傳說的傳統內容。作為普通人的歷史,這部作品似乎顯得太離奇、太驚人;而作為純粹的虛構,卻又似乎太確鑿、太真實。因此,許多人只知道魯濱孫-克魯索,卻不知道創作了克魯索的人,這也就不奇怪了。
創作了魯濱孫·克魯索的人是最真實不過的。他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是人世間實際事務的熱心參與者。他很可能是1660年出生於倫敦的,是一個叫詹姆士·笛福的屠戶和蠟燭匠的兒子。他的父親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可兒子卻被送進了一個私立學校,接受過相當良好的普通教育。他隨後的歷史幾乎就像他筆下的故事那么離奇。他在歐洲旅行,結婚(後來有七個孩子),參加1685年的蒙瑪斯公爵的叛亂,做針織品生意、磚瓦生意,經濟困難,債務纏身。1702年因為寫了一本攻擊英國國教的小冊子,遭受到戴頸手枷示眾的刑罰,並被罰款和監禁。1704年出獄後,他曾短期做過政府密探,為英(格蘭)蘇(格蘭)聯盟工作。以後由於另外一本小冊子的出版,他再度以誹謗罪被判短期入獄。1719年,他終於安定下來,寫成了這部使他不朽的傑作。那時他已經六十歲。
《魯濱孫漂流記》出版於1719年4月,出版後立即獲得巨大的成功。它的第二部分是到當年8月才出版的,可在那以前,第一部分已再版了四次。在隨後的十年里,笛福還有二十多部重要作品和無數小作品問世。他在英國文學史上有較重大貢獻的作品還有《著名的摩爾·佛蘭德斯的幸運與不幸》、《疫年紀事》(很可能是僅次於他的《魯濱孫漂流記》的最有名的作品)、《傑克上校的故事》和《幸運的夫人羅克薩娜》等。即使笛福沒有寫過《魯濱孫漂流記》,這些作品也可以保持他在英國文學史上的突出地位。可他的這部“漂流記”卻永遠掩蓋了他其他的作品的光輝。
《魯濱孫漂流記》像《格列佛遊記》一樣,在傳統的旅行故事裡有許多先例可循,從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都有。其中有些是真實經歷的記載(雖然也有虛構的細節加以渲染);還有一些,比如托馬斯·摩爾的《烏托邦》,卻從頭到尾都是並不諱言的想像。但是,要想追本溯源,卻還沒有一部作品和這部傑作是真正相像的。足跡遍布全球的海盜威廉·丹皮爾在他的《新環球航海記》(1697)和《航行與描寫》里所敘述的種種經歷,毫無疑問對笛福的想像產生過影響。但是《魯濱孫漂流記》的主要靈感(雖然不是靈感的來源——除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善於觀察的心靈,這本書就沒有一般意義上的“來源”),很可能來自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科爾克。科爾克曾是丹皮爾某次遠航的領航員,從1704年9月到1709年1月曾被拋棄在胡安·費南德斯島上。在科爾克回到英國之後,笛福似乎在布里斯托和他見過面,直接聽過他講述自己的冒險經歷。科爾克的敘述在1712年也出版過。
但是,《魯濱孫飄流記》在規模和細節上都遠遠超過了科爾克可能告訴過笛福的內容,也超過了他可能讀到過的關於科爾克的材料。而且,這本書還有它的更加鄭重的目的,而不光是把一個被風暴裹挾的人的經歷寫成小說,或是“以離奇的、意外的冒.險”讓讀者吃驚。雖然這一類內容本書確實是有的,正如S.T.柯爾律治所說:“在讀到那些東西時,我們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被激發到了最高的程度。”笛福還關心自然和自然的神。在我看來,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是企圖表現幾乎被剝奪了文明的一切好處(值得注意的是,宗教除外)的人的。人並非必然會墮入“自然狀態”,墮入霍布斯前不久對人的生命所描述的“可憐、骯髒、野蠻、短暫”的境地。這樣看來,本書還有著道德和宗教方面的寓意,這是不能忽視的。但是,對於現代讀者而言,本書的主要魅力無疑還在於它能把超常和過分與普通和平凡巧妙地、有說服力地糅合到了一起。因為,雖然笛福所描寫的生活跟我們實際的生活距離遙遠,可他在描寫的時候,仍然忠實於人類本性的實際。他是那么平靜而樸素地、不帶絲毫激動地把一切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不能不相信他的每一個字都是真實的。克魯索的生活在一段時間內成了我們的生活,而我們也就變成了那位被遺棄的孤獨的人。魯濱孫的故事能產生這樣的效果,確實體現了偉大的敘述者超人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