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南宋(1127—1219)末期,出現了好些可歌可泣的忠臣烈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季文龍就是在文天祥堅持抗元的感召和影響下,成為率軍起義抗元的歷史人物。
宋恭帝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元帥伯顏率二十萬大軍東下,安慶、江州相繼投降。鎮江、常州、平江府(今蘇州)都不戰而降。宋朝太皇(謝道清,理宗後)太后(全太后,度宗後)兩個寡婦和一個五歲的幼君(趙顯)儘管早已下詔書要各地起兵“勤王”,無奈各地守臣都畏首畏尾,不肯回響。只有知贛州文天祥以一介書生挺身而出,糾合義兵兩萬餘人,於八月下旬趕至臨安(今杭州),決心要與元軍決一死戰。德祐二年(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幾路元軍匯集於臨安城外。文天祥和將領張世傑一起建議集中兵力,守城決戰,又建議太皇太后和幼帝撤往南方安全地帶,都未被接受。太皇太后只想降表保存宋朝社稷。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元營談判。文天祥一身正氣,義正嚴詞指責元軍,被伯顏扣留,後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途經鎮江時經民眾幫助脫逃。二月,元改臨安為兩浙大都督府,太后與恭帝趙顯被逼向元軍投降,南宋滅亡。
此時,南宋大臣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立趙昰為帝,年號景炎,即宋端宗。文天祥一到,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他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招募軍隊。不久,元兵進福建,端宗乘海船南走。景炎二年(至元十四年,1277年)文天祥率義軍從福建南下廣東,轉入江西,與元軍英勇戰鬥。
起義抗元
當時任閩省鎮台的季文龍,在文天祥的感召和影響下,率軍起義,奮起抗元,英勇戰鬥,最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1277),季文龍與章猋在福建率張世傑舊部淮軍起義,自署兩浙安撫使,附近七縣紛起回響,抗元勢力迅速擴大。起義軍攻克處州(今麗水)後,占據天慶觀,殺死元朝趙知府。處州達魯花赤趙賁亨率元軍騎士三百,前來鎮壓,陳兵下河。文龍帶兵出城迎戰,遭元軍騎士衝殺踐踏。起義軍二萬人撤出處州城,與元軍在惡溪(今好溪)南岸英勇抗擊。但又遇萬戶忽都台援兵攻擊,戰鬥中文龍不幸溺水犧牲。次年,龍泉張三八聚眾二萬人,繼承季文龍的遺志,繼續鬥爭。他的鬥爭意志與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讚歌。
季文龍抗元失敗犧牲後,季宅季氏受株連,滅九代,除六親,被殘酷鎮壓,蒙受滅頂之災。據民國癸酉年(一九三三)編纂的季氏宗譜考證,文龍六兄弟,有五個被連根殺絕,只有五弟景桂一人逃脫倖存,季宅季氏才得生存傳代,以後的百餘年人丁廖廖無幾,直至六代以後才喜獲復甦繁殖。
名垂青史
季文龍領導起義抗元雖然失敗了,而他的影響和作用是很大的,他的功績被載入史冊,萬古流芳。現在考證:在《中國通史》(元代農民起義)、《辭海》(歷史分冊)及《中國歷史年表》(歷代奴隸和農民起義年表)三部全國發行的重要著作中,均有記載,譽稱季文龍是領導浙江農民起義的首領。在《浙江通史》《處州府志》《青田縣誌》也都有編入。麗水地區教育局把文天祥和季文龍的抗元功績編輯成書,作為歷史的補充教材,供全區中、國小師生學習。在青田縣的歷史上共出版過十部《青田縣誌》(其中台灣版一部)除前四部已失傳和一部台灣版外,現存的清康熙、清雍正、清乾隆、清光緒期間編纂的及1990年10月出版的新縣誌共五部《青田縣誌》,都有收入。
季文龍之墓
塋葬
季文龍率軍抗元英勇犧牲,後被塋葬在青田松渠口季岙垟山。
季岙垟山,土名叫牛頭頸,也叫猴山,位於青田縣高湖鎮與季宅鄉交界處公路旁,後山依括蒼山脈,山勢崢嶸;前山為筆架山,隔水相望;溪水旁有座饅頭形的小山端,號稱皇帝印;山龍凸出部,三面環水,清徹如鏡。它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改革開放以後,附近增添新建設風貌,上首為金坑水電站,尾水渠由山洞穿腹而過,下首為九門寨風景區出水口,也是瑞典藉華人伯品電站渠道的入水口,古墓新景相輝映。
據現場勘察和年老者反映,此墓原設計獨特,規模大,工藝精湛,以花崗岩精工塊石為主要建築原料,分內外圈,雙八字,墳穴縱橫別致,墳前配有大小兩對青石獅子和石桌石鼓,豎有名記和詩聯。其墓雖距今已數百年,而遺留墓壁塊石縫間還根草不出,可窺見全墓之精緻程度,是少見的一座歷史古墓。
教育基地
據史料考證,季文龍墓建於季宅季氏復甦時的明朝初期,是由處州拾遺骨至青田塋葬的。至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二OO三年四月,青田縣人民政府發文,季文龍墓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歷史的原因,季文龍墓長期失管失修,被嚴重損壞,墓上亂石成堆,柴草叢生,梧桐成蔭,墳坦被擴成三塊菜地,墳石大部被拆埋,或移作他用,文物全部流失。尤為嚴重的是1989年、1990年墳穴兩次被挖掘,墳內貴重文物被盜,破壞得原貌皆非。實難容忍!
1992年,季宅季氏經過編纂新宗譜,充分認識到修復季文龍墓具有保護重要歷史文物的深遠意義。於是,在鄉政府的重視和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修墓領導小組,踴躍集資集工,共自願獻出人民幣2965.00元,自願投工210.5工,歷時二十餘天,採用精工方塊石和混凝土相結合,按原範圍,原基本概貌全面修建。對於原墓尚存部分都嚴加保留,保持古墓特色。對被盜和流失的貴重文物,因年長日久,確難追憶,無法追回和彌補。此次修墓,重點新增花崗岩名記,建立高二米青石傳略墓碑。重修後的季文龍墓,嚴肅壯觀,英姿盎然,山色增輝,令人起敬。
此處不僅風景獨特,供人觀賞,而且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現實教育基地,並已成為我縣九門寨風景區的主要旅遊風景點,參觀和瞻仰者絡繹不絕,受到普遍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