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奚大壯(1774—1827),字安止,號雨谷。清代蓬溪縣人,清嘉慶戊午年(1798)舉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89名進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應城縣知縣,卓有政聲,尤以拿獲天主教匪徒,名震湖廣,被皇上垂詢接見。己巳(1809)年親往雲南辦銅,所歷山川風物,民習社風,皆行於詩。第二年回應城縣時,“從前父老攀留處,又見兒童竹馬迎”。甲戌(1814)年應城遇奇旱,縣境大飢,流民塞道,遷徙他方。奚大壯親奏,請緩徵稅,上憫其為事誠,百姓苦,準於減免。次年,再遇饑荒,倡議官紳、胥吏出俸賑濟災民,州境內流民安養,各圖生計,得以民情穩定。二十二年(1817)升興國州知州,四充湖北、雲南鄉試同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民仰之如神。道光元年(1821)春得其父家書,言身染重病,奚大壯即請終養,離任回籍。後應聘掌教成都墨池書院。道光七年(1827)病逝,年54歲。奚大壯為清代蜀中詩人,著作有《雨谷詩集》《雨谷文集》《應城縣誌》《紀行草》《辦銅管見》《重修常樂寺記》等。清《國朝全蜀詩鈔》錄其詩10首。今人胡傳淮著《芝溪集》載有其事跡;胡傳淮編選《蓬溪詩存》載有其詩 。
詩選
雲陽晚泊
一身飄忽上夔巫,兩岸雲山入畫圖。
怪石懸流如虎踞,小船爭泊似鳧趨。
晚鐘遠自岩阿出,村酒還從野店沽。
邂逅人猶識名姓,迂疏真覺負頭顱。
見灘上覆舟
奔濤一瞬箭離弦,曲折篙從石罅穿。
灘上覆舟明在眼,有人猶自造新船。
憫 荒
民氣荒年苦,哀鴻又苦飢。
呼庚難果腹,卓午尚停炊。
我負求芻願,人空望歲思。
監門無鄭俠,誰與繪流離?
清 溪 澗
清磬多情導我前,溪聲潺潺小橋邊。
山腰寺隱疑無路,洞口雲封別有天。
海上樓台仙杖近,空中星斗佛光圓。
他年了卻風塵債,來與彌陀結淨緣。
滇南差竣回應城任喜賦
依舊青山踐舊盟,滇雲來往一身輕。
經年枕藉銅為命,萬里風濤水寄生。
枵腹侏儒無宿飽,回頭楚客有餘驚。
從前父老攀留處,又見兒童竹馬迎。
望 衡 山
衡山名勝紀山經,峻極莊嚴朝百靈。
作鎮巍峨雄夢望,陟方典禮重虞廷。
鈞天樂奏瀟湘瑟,平地功成岣嶁銘。
降雨出雲資火德,千秋無恙敞雲屏。
武昌正月十八日大雪祝杏南世叔用東坡尖叉韻賦詩屬和
憫纂朝來幾縷纖,寒鹼徹夜轉增嚴。
窗前颯颯疑霏玉,空際紛紛類撒鹽。
郢曲調高難和客,梅花香冷好巡檐。
閉門恰稱袁安臥,未要琴台露指尖。
壞雲壓黑噪驚鴉,過我高軒肯駐車。
白線尚堪澆魯酒,紅妝無恙護唐花。
披裘那得神仙侶,照字惟多處士家。
遙想灞橋詩思冷,有人驢背手頻叉。
偶 成
家訓傳來子細看,肯將五斗誤儒冠。
難甘洪染同流俗,那解逢迎媚長官。
宦味十年同嚼蠟,人情萬變抵翻瀾。
縱教墨綬須臾換,爭及萊衣歲月寬。
贈孔蕉莊明府
珥筆彤廷舊有聲,福星先喜蒞山城。
一年求牧居無倦,五夜焚香志可盟。
北海文章酬士望,東山俎豆見輿情。
懸蒲拔薤渾閒事,到底難能不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