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流
契丹是我國的一個古代民族,曾經建立遼朝(916-1125)。最遲在北魏初年,契丹之名已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契丹立傳的是《魏書》,傳云:“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於松漠之間。登國中,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經數十年,稍滋蔓,有部落,於和龍之北數百里,多為寇盜。”北魏破奚、契丹事,據《魏書·庫莫奚傳》在太祖拓跋寔登國三年(388)。當時所謂契丹國,只是史書記載不同部族或地域的一種說法,並非真的建立起了嚴格意義上的國家體制。契丹建立國家已是其見於史料記載五百多年以後,即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後曰應天大明地皇后,大赦,建元神冊”,廢除契丹可汗的選舉制,確立皇權世襲制,正式建立起專制主義的國家。
契丹始祖傳說歷史悠久。《遼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志第七就有關於它的記載:“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這就是最早的“契丹八部”的來歷,他們的部族供奉青牛白馬,以表示祭祀祖先。
此傳說一直以口傳形式流傳於平泉縣及周邊地區。留存於世的大長公主墓、石羊石虎遼古墓群、遼樞密院副使竇景庸墓以及有關遼代的傳說,特別是當地出土遼代的文物,如遼三彩罐、龍鳳紋鎏金銀器等,可證實契丹人確實生活繁衍在這塊土地上。
平泉縣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雞鳴三省,通衢遼蒙”的說法。在遼代時叫神山縣,神山就是神人所居之山的意思。從《遼史》和《承德府志》記載來看,可以完全證實馬盂山(柳溪鄉光頭山)確實是契丹始祖的誕生地,也是契丹族的發祥地這一事實。當地男糊白馬女糊青牛的喪葬習俗仍在流行。隨著時間推移,男子去世仍糊白馬,女子去逝時由糊青牛演變成糊黃牛了。
族群背景
契丹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共存在了一千多年。契丹建立的遼朝,共歷九帝,209年,疆域遼闊,相當於兩個北宋。金滅遼以後,耶律大石帶領部分契丹人萬里西行,在今天中國新疆及中亞地區建立了西遼'立國九十餘年。遼(北遼)與西遼加在一起長達三百餘年。
傳承意義
青牛白馬的傳說在平泉的影響很大,後世當地男糊白馬女糊青牛的喪葬習俗即來源於此。它的主要價值有以下四個方面:
歷史價值:它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契丹始祖誕生、發祥於平泉,對研究契丹族的起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價值:通過對此傳說搶救、挖掘、保護,弄清在不同群體中傳承情況,豐富地方文化內涵。
學術價值:“青牛白馬”可能是一種圖騰,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揭開喪葬習俗之謎,豐富民俗學知識內容。
經濟價值:契丹始祖傳說地點是馬盂山,它是國家級遼河源森林公園所在地。通過此傳說弘揚,促進平泉旅遊事業發展,增加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