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橋是明朝中葉所建。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民國初年,民國碑已在“文革”時期被毀。現橋西北側的牆壁上鑲嵌有光緒十八年(1892年)碑:“益都城東五十五里夾河店,青龍橋通衢也,前人累累重修。”碑文中的夾河店,即現在的夾河村,是與青龍橋珠聯璧合、不可分割的整體。古時候夾河店有城牆、城門、旅店和集市。來自臨朐、博興、廣饒、利津等地的小商販用獨輪車推著條筐、草鞋、山貨等來這裡趕集、販賣,常在此住宿。青龍橋成為通往四面八方的交通樞紐。舊時,鄉人出門被問及是哪裡人時,人們都不說自己的村名,而不假思索地回答“夾河店”。當再被問及“你能說出青龍橋上有什麼?”如能回答出“四個升、四個獅子、十八個和尚頭”時,這才相信。
青龍橋聲名遠播,而村民們對它的感情更是非同一般。老人們都清晰記得,舊時橋邊有3棵合抱粗的大柳樹。每逢夏日夜晚,人們提著草蓆,橋邊一鋪,躺下,清風明月中,看樹影婆娑,聽溪水潺潺,愜意非常。岸邊有一清泉,泉水清冽甘甜,村民常來此汲水、洗衣。2001年8月,村民捐資對青龍橋進行了重修。
夾河村盛產夾河驢肉。據傳明洪武年間,有兄弟3人從河北棗強縣遷至堯河、青龍河交叉處,定居下來。因無地耕種,老大便到西邊李家店給財主打工。年底時,財主用一頭瘸驢頂了他的工錢。他便回家殺了,挑了肉在青龍橋頭廟門口叫賣,沒想很快便賣光了。從此老大便做起了宰驢生意,漸成當地富戶,並把李家店改名為夾河店。慢慢地,“夾河驢肉”成為當地的特產。
如今的“夾河驢肉”,客戶遍布全國各地,還遠銷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夾河村也成為首屈一指的小康村。全村276戶,40%的戶放棄了耕地,做起了牲口屠宰、驢肉加工產業。
夾河村居民勤勞致富的主要方式還有大棚種植,在譚坊鎮被評為瓜菜第一鎮的同時,夾河村努力發展瓜菜等特色種植,居民在瓜菜種植的同時得到了致富,居民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