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法術:王陽明心法

天下第一法術:王陽明心法

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他認為,心,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也是其心學說的基本觀點。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個人都要踐行自覺的道德規範。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善與惡產生的源頭是人們自己的心,從“良知”出發,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為聖人。 本書包含了王陽明主要的心學思想,取其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精華,旨在將其與現代思想意識相結合,讓讀者在認識陽明心學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時,還能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實踐,修煉、強大內心,隨時排解生活中的煩憂。

內容簡介

去私慾,循天理,千古陽明修心成聖道
合知行,致良知,第一心法教你做完人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參透本心,天地澄澈。
王陽明的心學高揚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灑脫胸懷,可以讓人重新獲得強大的內心、積極的精神狀態,在浮躁的社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
本書取陽明心學之精華,合現代思想之脈搏,將深奧之心學進行最通俗的解讀,並能讓讀者依之有效實踐,實為當今社會第一修心寶典。

作者簡介

弘逸
王陽明心學研究者,傳統文化研究者。對陽明心學和佛教禪宗尤有深切體悟,深知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擅長於日常生活挖掘人生的真諦,常以精粹語錄發人深思,深受大眾讀者歡迎。

圖書目錄

上篇:心外無理——強大自身好立德

第一章成己無我:明辨善惡也是修行
1.人心本無善惡/4
2.善惡之分在於意動/7
3.心明眼亮分善惡/11
4.為善除惡方成己/15
5.百善孝為先/18
6.“無我”才可樹言/22
7.存養善心即修行/25
8.心強大,不為物擾/29
第二章一體與樂:心樂觀人生得坦然
1.盡心擁有快樂心/34
2.心情好壞源自本體/37
3.意動則痛苦快樂皆生/41
4.淡欲存理樂自來/44
5.沒樂心,哪來樂“態”/48
6.潛心悟道,苦也是樂/52
7.萬物與心本為一體/56
8.人樂,萬物皆樂/59
第三章不棄“良知”:做一個完整高尚人
1.“良知”即道德/66
2.人當有惻隱之心/69
3.無“良知”,改之為貴/73
4.不務空名存“良知”/76
5.“良知”出自見聞/80
6.無“執”乃大知/84
7.做人根本即“良知”/87
8.存“良知”,做高尚人/91

中篇:格物無動靜——參透人心能立言

第四章止於至善:處世即是四處為善
1.處世先明心/98
2.心明才可參透他人/101
3.行善道,交善人/104
4.待人無偏頗/108
5.親近眾人即是善/111
6.誠意乃善之先/115
7.心善,萬人歸之/118
8.道無精粗,至善止焉/122
第五章情法交申:有原則還要講情面
1.中正平和好友多/128
2.同流世俗不合污/131
3.不以貪功絕交/135
4.重情就是留情面/138
5.外有情,內有法/142
6.情法可以兩盡/145
7.多權宜,靈活處世/149
8.明察就是“聖算”/152
第六章君子慎獨:為人定要謹慎戒懼
1.人前人後不違理/158
2.山外有山不張狂/161
3.處世學會克己/165
4.面對未知多體察/168
5.不愁不能盡知/172
6.早察覺,慎待人/174
7.不假外求即是“謹”/177
8.內外一致不欺人/180

下篇:知行合———走出困境事功先行

第七章權變之道:做事別鑽牛角尖
1.莫將環境拒之心外/188
2.立功業必先順應環境/191
3.學會迂迴做事/195
4.蠻幹損己不利事/198
5.兩害相權取其輕/202
6.過於疾惡無益於事/205
7.虛己應物,重事輕己/209
8.在位謀事別逞能/212
第八章先“知”後“行”:心中有志“事功”成
1.做事有“主一之功”/218
2.不求“知”,做事即徒勞/221
3.求“知”未“行”,哪來“事功”/224
4.“知行合一事功成”/228
5.成事必先克其私/232
6.志乃動力不可缺/236
7.心所向,挫折也是台階/240
8.不以“事功”而名/243
第九章唯求其是:功夫用在刀刃上
1.做事當盡一己之責/250
2.莫從心外下功夫/253
3.功夫差別定成敗/256
4.不謀利,做正確事/260
5.明辨之,篤行之/263
6.分清主次事易成/266
7.不做無用功/270
8.“求是”之路不可移/274

章節選讀

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今浙江餘姚人。少年時代的王陽明就已經胸懷大志,飽讀詩書的他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為己任,後因體弱多病,接觸佛、道思想,於家鄉的“陽明洞”修習道家導引術作為養生之法,並以“陽明”為號。他是我國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也是著名的“心學”創立者。

青年時期的王陽明不辜負家人的期望,步入了他的仕途生活。有一次,正直的王陽明由於觸犯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並被貶謫到窮山惡水之中的邊遠山區—貴州龍場。在龍場任驛丞的日子裡,王陽明所處的環境十分惡劣,受盡了人們的白眼和欺凌,生活窮困潦倒,經常吃不上一頓飽飯,更沒有固定的居所,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抱怨生活,反而是以一種堅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勵志修身不已。最後終於在一個夜晚,他領會到了儒家失傳已久的“格物致知”的要旨,洞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徹悟了“知行合一”這種天地間的終極智慧,從而創立了至今影響後世的一門學說——心學。
作為一代哲學大師,王陽明對人心本來是善是惡也有自己的觀點,並且還將他的這種思想凝練成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事實上,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他認為,心,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也是其心學說的基本觀點。人們產生善與惡的源頭就是人們自己的心,從“良知”出發,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為聖人。只要維護“心為本體”,做到心外無物,追求透徹的本心,胸懷灑脫、超凡入聖,便沒有什麼困難可言。
王陽明認為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所以他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學術界的大師——朱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他的思想觀念一出,立即就引起了思想界變化的高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王陽明的主張打破了程朱理學的禁錮,為委靡消沉的社會灌注了生機與活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心學占據了學術界的主導地位。
王陽明是有史以來最受中外偉人推崇的心學大師,他不僅是與尼采齊名的偉大哲學家,更是與孔孟並稱的儒家聖人,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而“真三不朽”,首次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是諸多成大業者一直推崇的心靈導師。
王陽明的心學高揚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灑脫,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讓疲憊脆弱的現代人重新獲得強大的內心,在浮躁的社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同時,王陽明的心學對現代人個性的發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業的開拓進取也都有著有益的啟示。
本書包含了王陽明主要的心學思想,去其糟粕,取其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精華。本書試圖將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與人們現代的思想意識結合起來,讓讀者在認識陽明心學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時,還能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實踐,修煉、強大內心,從而使讀者從中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心學,為人們排解生活中的煩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