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口楚長城遺址位於縣城北25公里處獨樹鎮中信莊村。東邊為黃石山西麓擂鼓台、北嶺頭、尖山諸峰,西邊為伏牛山東麓的對門山、旗桿山、香布袋山諸峰,東西山峰並列,兩山夾峙,形成隘道,地勢十分險要,稱為大關口。戰國時期,楚國為與中原諸國爭鋒,在其最北邊界方城山一帶依山築塞,修築長城,擴充基地,作為進退之據。楚時修築的長城名為“楚方城”,後方城縣名由此而得。公元前656年,齊國伐楚,兩軍相遇郾城召陵,楚派大夫屈完前往齊軍軍營談判,以“楚國以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固守,迫使齊國打消了伐楚計畫,訂立了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方城”一詞從此正式出現在重要歷史典籍中,屈完所說的“方城”,即指方城山修築的“楚方城”,楚方城從此成為楚國北境上的一道重要屏障。《淮南子·墜形篇》把方城與太汾、崤阪、井陘、句注、居庸等關口並列,合稱為“天下之九塞”。
大關口一帶的楚長城結構獨特,有南北兩道城牆並列,北城牆長810米,南城牆長640米,南北城牆相距250-380米,牆體殘高1.5-3米,底部寬10米,頂部寬1.5米,南城牆北側有7個土台,面積均為12米見方,似為城堡遺蹟,西側也有兩道土城牆,全長約400米,城址附近出土過戰國銅戈,銅鏃等。楚長城的修築比秦長城早400多年,楚長城的連線至少比秦長城早了半個多世紀,因而被稱為“中國長城之父”,在楚長城綿延600多里的區間裡,方城一段楚長城以其修築最早,戰略地位最為重要而聞名於世。整個城牆遺蹟,西部壘牆為固,東部連山相接,南北城牆為兩道防線配置,完全是軍事要塞體制。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
楚長城
楚長城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南陽、平頂山 、駐馬店、信陽4個地級市的25個縣(區)。2010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學的方法,第一次確定了...
簡介 記載 溯源 位置 建築與形制 -
楚長城遺址
楚長城遺址在竹谿縣西北部關埡子山口,即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國交界處。
地理地勢 歷史由來 建築類型 -
長城[中國古代軍事工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
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建築方法 建築結構 長度 -
長城[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
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建築方法 建築結構 長度 -
楚長城遺址[竹山縣]
楚長城遺址在竹谿縣西北部關埡子山口,即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國交界處。
地理地勢 歷史由來 建築類型 景點圖片 -
楚長城遺址[竹谿縣]
楚長城遺址在竹谿縣西北部關埡子山口,即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國交界處。
地理地勢 歷史由來 建築類型 景點圖片 -
長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
簡介 長度 構築方法 歷史沿革 防禦體系 -
長城贊
長城贊是由羅哲文創作的一副對聯,一副全面讚美長城的長聯,是對聯中的珍品。 全聯句式整齊,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意境開闊;內容博大,意義深遠;是對聯中的精品...
對聯正文 對聯翻譯 思想感悟 作者簡介 長城介紹 -
古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
簡介 趙長城 歷史背景 歷史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