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做了大總統,段祺瑞當上了國務總理。但是,這兩人都不是各方面認可的能夠掌控全局的人物;而且,黎元洪跟段祺瑞不同,不屬於北洋軍閥一系,所以,二人之間矛盾不小。各路軍閥也各有自己的打算,政府四分五裂、內憂不斷、自顧不暇,小朝廷自然處於無人過問的狀態,不僅不再敦促溥儀遷居頤和園,就連各地遺老的復辟活動也放任不管,於是,紫禁城裡面又有了生機。當時,掌握中華民國軍政大權的領導者大多有清朝的仕途背景,他們雖然背叛了清朝,但僅僅是出於自身利益的投機,絕不是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或者政治覺悟提高的結果,所以,對故主溥儀難免有著一份複雜的感情,他們自然全力維護對清室的優待,有的人甚至偷偷溜進紫禁城,向溥儀三跪九叩,然後掏出支票,放在地上,低頭退下。似乎這樣一來,就能減輕內心中背叛的愧疚。
在袁世凱時代,溥儀是見不到這些民國要員的,但此後這些人越來越多。1917年6月中旬的一天,安徽督軍張勛進宮請安,張勛含著眼淚說了句“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張勛恭請聖安!”立即跪地叩頭。溥儀低頭一看,十分驚訝,原來張勛腦後還拖著一條花白的辮子。溥儀不著邊際地隨口問了幾句,就結束了召見,然後領著一幫太監急匆匆趕往御花園。那裡養著幾頭駱駝,他經常拿樹枝伸進駱駝的鼻孔,看駱駝打噴嚏取樂。此時的溥儀虛歲十二了,還是個孩子。
復辟
1917年7月1日,溥儀像往常一樣來到毓慶宮,一進書房,頓時感覺氣氛異樣,師傅都站著,表情嚴肅,根本沒有要開口授課的樣子。陳寶琛說了讓溥儀目瞪口呆的一句話:“張勛一早進宮,來擁戴皇上復位聽政,大清復辟了!”溥儀驚得張口結舌,愣在那裡,表情呆滯,他不相信這樣的喜事兒從天而降,一時不知如何表態。關於張勛
張勛是江西奉新人,生於鹹豐四年(1854年),是個農家子弟,年幼父母相繼去世,孤苦伶仃,小小年紀就到當地大戶人家打工。因為眉清目秀、聰明伶俐,後來做了少爺的書童,耳濡目染,也識了幾個字。光緒初年,二十多歲的張勛投身軍營,成為一名清軍士兵。光緒十一年春(1885年3月),清軍在中法戰爭中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鎮南關大捷,打得法國侵略者屍橫遍野,落荒而逃。張勛在這場戰役中浴血拚殺,立下戰功,從此步步高升,到宣統三年,升任江南提督,終於成長為國家的一名高級武官。
清朝亡國前夕,一度臨危受命,擔任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等要職。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等,率領部隊駐紮在徐州一帶。
張勛性情開朗直率,沒什麼心眼兒,回想自己從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苦孩子成為國家大員,感覺一輩子都報答不完大清的恩德。所以,民國建立後依然不忘故主,為此保留著清朝的辮子,並且不讓士兵剪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