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址簡介
大名縣潘場村迷魂陣舊址位於邯鄲大名縣縣城南部,潘場村一帶,是一片迷宮式的建築和樹林,當地人流傳此為穆桂英大破遼軍天門陣的所在地,由於村中街道、建築均呈不規則的斜向,許多初次入村之人極易迷失方向,這就是當地廣為流傳的迷魂陣舊址。
81歲的村民李新堂表示,潘場村實際是由代堤村、陳街村、潘場村三個自然村組成,傳說中的“迷魂陣”核心區域位於代堤村村東,在他幼年時這裡是一座名為“金符寺”的古廟,廟分前殿、後殿,建於明代。
當年以古廟為中心,方圓十華里的範圍皆為“迷魂陣”區域,很多外村人在這片地方根本找不到方向,老輩相傳一些外地親戚走親,天色一黑就需要同村人領路才能走出村莊。
村落不大,大街較少,胡同居多,四通八達曲曲彎彎,所有的街道和胡同並不規整,村民房屋依街而建,很少能看到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的房屋座落。在村東頭一片小樹林中有一處窪地,附近居住的村民成玉文講述這就是金符寺舊址,“我家的房子就是座東北朝西南,我們村的房子沒有一個正的。老輩人講村子本身就是迷魂陣的一部分。”
在林子外圍一座村民自建的小廟上書“迷魂陣舊址”,“巾幗英雄破天門,跨馬提刀定乾坤”。85歲村民張玉臣是村中年歲最長的老人,他表示小廟是2014年前建造的,附近的村民對宋朝巾幗英雄穆桂英在此大破天門陣的傳說深信不疑,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會有村民前來拜祭。
舊址傳說
張玉臣老人講述,北宋年間,盤踞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遼國,為擴張勢力、占據中原,經常南犯,因而宋遼戰爭不斷。據史書記載,大名就是當時的主戰場之一。在現今大名地名中,仍有當年戰場遺址——— 九營十八寨之說。
相傳,楊六郎楊延昭在與遼兵作戰時,一度被困大名城。
遼兵元帥蕭天佐在大名府西南,也就是今大名城南南關東南一帶,布下一百單八陣,號稱天門陣。由於該陣的布局如迷宮一般,陣內狼煙滾滾,殺氣騰騰,故當地人稱之為迷魂陣。穆桂英取得破陣神物“降龍木” 連破數陣,後腹痛難忍,跑於小石橋下生女後反身再戰,終大破迷魂陣,為楊六郎解了圍。
迷魂陣被破之後,由於其記憶體有大量的建築物,不斷有人入住,逐漸形成村落,也就是現在大名城東南一鋪、金家壇、匡公堤一帶村莊。這裡的村民為紀念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功績,祖祖輩輩都沒有改變村落和住宅的布局,無論是大街還是小巷,均呈不規則斜向,民居宅院也隨之建為斜向。後人還把穆桂英生小孩的小石橋稱做紅石橋,直到民國時才改稱宏濟橋,該橋就位於大名城內油坊街。
舊址成因
“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在大名縣,這是個美好的傳說,但在任何版本的《大名縣誌》中卻沒有片言隻語的記載。”大名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楊達對記者說。
楊達主任查詢了民國版的《大名縣誌》,在寺廟志中,查詢到潘場村明代古寺廟遺址的描述,縣誌中記載的寺名為“金佛寺”而非“金符寺”,該寺建於明萬曆四十年,並於清光緒三十一年重修。
大名縣地方志辦公室史志編輯蔣林魁認為,“迷魂陣”真正的起源應為衛河而起,在大名縣的版圖上,古老的堤堰盤蜒,河流縱橫,東有衛河、馬夾河,西有漳河。其間,繞城環流著御河、白水、王莽河。而大名縣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自古以來為商賈繁榮之地。因為漕運的便利,人們沿河而居,逐漸形成村落,並且在建造房屋時沿街而建,民居皆成不規則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殊的地理面貌。
“這一片區域嚴格意義上更應該稱為北宋年間的古戰場,因為縣誌史料有宋真宗御駕親征,抵禦遼國大軍的記載。”蔣林魁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