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樂會
大同樂會的前身是琴瑟樂社,創建於1920年。會址在舊上海法租界愛多亞路(現為延安東路)1004號一間私人住房中。1922年遷至滋山路36號(現改為44號)一掛二層樓房內,一些著名音樂家、京昆表演家如肖友梅、黎錦暉、沈知白、汪顯庭、李子昭、王燕卿、楊時百、張子謙、許光毅、吳夢非、吳劍。大同樂會重視人才培養,聘請名家擔任教師,陣容嚴整。挖掘整理古典樂曲,蒐集已經散失的寺廟和失傳的古代宮廷和民間樂器並請工匠繪圖試製樂器,積極組織演出活動等,反映甚佳。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大同樂會
- 總部所在地:上海法租界愛多亞路
- 組織性質:蒐集散失的古代宮廷繪圖試製樂器
- 成立時間:1920年
- 成立宗旨:為了開展民族音樂事業
- 重要事件:譜寫了一大批平民歌曲
簡介
20世紀20年代, 上海大同樂會成立,其前身是1920年創建的“琴瑟樂社”,會址在舊上海法租界一間私房中。當時一些著名的音樂家、京昆表演家,如 蕭友梅、 黎錦輝、沈知白、 汪昱庭、李子昭、王燕卿、楊樹百、張子謙、 吳夢非、吳釗嵐、王寂都、 俞鵬飛、蘇少卿、陳道安等都與“琴瑟樂社”和 鄭覲文常有來往,活動頻繁。在這些崇尚 高雅音樂的文人雅士支持下,在繆雲台、 章士釗、 歐陽予倩、殷太和、鄭立三和當地士紳們的參與贊助下於1921年在鄭立三公館內正式成立了鄭覲文定名的“大同樂會”,並於1923年遷至嵩山路36號的一幢二層樓房內。為了開展民族音樂事業,他邀請了社會名流 蔡元培、史量才、葉恭綽、 梅蘭芳、周信芳等為贊助人,由他自己兼樂務主任,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如吸收會員、培訓人才,挖掘整理古典樂曲,蒐集已經散失的寺廟和失傳的古代宮廷和民間樂器並請工匠繪圖試製樂器,積極組織演出活動等,反映甚佳。音樂團體成立
1920年12月民族音樂團體一 大同樂會在上海成立。鄭覲文(光裕)在蔡元培、葉恭綽、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人的贊助下創辦了大同樂會,併兼樂務主任。主要教師有汪昱庭、楊於鋪等。會址設在愛多亞路(現延安東路)1004號。大同樂會有一個30餘人的樂隊,是當時上海規模最大的民族樂隊。大同樂會培養了一大批民族音樂專業人才,其中有衛仲樂、柳堯章、許光毅、鄭玉蓀、陳天樂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同樂會遷往重慶,不久便停止活動。 辦學
許如輝以大同樂會難童國樂教養院院長向教育部社會部振濟委員會中央宣傳部申辦學校。
音樂團體發展
這個樂會致力於傳統樂器的繼承和改良,開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樂隊的創建,組成了一個有32人編制的民族樂隊,基本上分為吹、彈、拉、打四組。大同樂會還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改編了一批適合於這種新型樂隊演奏的民族管弦樂合奏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由鄭覲文、柳堯章根據琵琶曲《潯陽夜月》改編而成的民族管弦樂合奏 《春江花月夜》。音樂團體建設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七七事變後,部分會員輾轉來渝,組成 重慶大同樂會,會址設市區曹家巷16號,留滬會員則於是年轉入當地中國管弦樂隊。該會以研究整理中國音樂、溝通中西文化、促進世界大同為宗旨,以整理國樂 曲譜、研究中國樂器製造、協助國家推進音樂社教工作為具體任務。經費以社會捐助、會員會費、樂器經營盈餘為主,政府補助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