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電影列表

墨西哥電影始於19世紀末。工程師S.托斯卡諾和I.阿吉雷於1896年開辦了電影院,並放映盧米埃爾,L.的影片《工廠的大門》等。

早期發展

1898年托斯卡諾在許多地方開設了電影院,1899年從巴黎帶回了梅里愛,G.的影片,托斯卡諾還是墨西哥第一位導演和製片人。他自編、自導的《唐胡安·特諾里奧》(1898)是墨西哥第一部無聲短故事片。他拍攝並保存下來 5萬米關於墨西哥革命運動和主要政治事件的新聞素材。1947年,他的女兒D.C.托斯卡諾將這些素材剪輯成一部優秀的影片《一個墨西哥人的回憶》。

1917年,M.德拉班德拉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光》。該片攝影師E.卡拉斯科運用了當時先進的技術。

1910年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動了早期電影的發展。1917~1920年是墨西哥無聲電影富有成果的年代。1917年建立了阿斯特卡電影公司,年產量達10部左右,其中E.羅薩斯導演的《灰色汽車》(1919)細膩、清新,成為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影片。此外,1910~1915年墨西哥的紀錄像片蓬勃發展,拍攝了不少反映當時政治和軍事事件的紀錄像片。如《墨西哥的暴動》、《委拉克魯斯的革命》等。

1921年M.孔特雷拉斯·托雷斯導演了第一部影片《工頭》以後,又攝製了《赤熱的靈魂》(1923)、《黃金、血和太陽》(1925)等。由於他參加過革命戰爭,所以在他導演的影片中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20年代末期,由於美國電影壟斷了墨西哥市場,無聲電影陷入了困境。

1930年墨西哥拍攝了第一部有聲影片《高於責任》,由於缺乏技術力量,該片成為失敗之作,次年,A.莫雷諾導演的《聖潔的女人》被視為墨西哥有聲電影的開端。

1931年,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和A.亞歷山大洛夫等來到墨西哥,拍攝了《墨西哥萬歲》。愛森斯坦這部作品的美學觀念及藝術手法對墨西哥電影起了很大的影響。

1932年,墨西哥藉好萊塢停止生產外語影片的機會,加速了民族電影的生產,1933年生產了21部影片,在西班牙語系的國家裡居首位。1938年,年產量達到38部。這一階段的代表作品有《漁網》(1934,由E.G.穆列爾和奧地利人齊納曼導演)。影片描寫了漁民反抗壓迫的鬥爭。《大莊園》(1936)是一部受到拉丁美洲觀眾歡迎的民間喜劇片,為墨西哥電影開闢了新的市場。導演德富恩特斯是墨西哥電影界的一位先驅,他拍攝的《門多薩老兄》(1933)描寫一個地主從參加革命到背叛革命、屠殺革命者的經歷。評論界認為該片是當時的最佳影片。J.布斯蒂略·奧羅執導的《兩個修士》(1934)風格與眾不同,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該片充分利用了服裝和布景的表現力。

這一時期以民間喜劇和催人淚下的情節劇為主,智利籍導演J.博爾、古巴籍導演R.佩翁以及多產導演J.奧羅爾的作品是這些題材的代表。

1938~1944年被譽為電影的黃金時代。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好萊塢和歐洲各國的電影業都處於蕭條、停滯階段。西班牙發生了內戰,其影片退出了拉美市場,此時墨西哥國內的政治、經濟比較穩定,促進了電影事業的發展。

1939年西班牙內戰結束,一些知名的電影工作者移居墨西哥,如布努艾爾,C.貝羅,阿爾科利薩等。與此同時,在好萊塢工作的墨西哥電影工作者也紛紛回國拍片。因此墨西哥影片在拉美市場上占有很大的優勢。

較快發展

1934~1940年墨西哥政府為了促進本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宣布了有關放映單位必須放映國產片、違者處以罰款的規定。隨後又建立了國家電影銀行,用貸款方式支持製片人。1941年制定了電影檢查章程。在這個時期,墨西哥建立了許多電影製片廠和電影公司。其中最大的是墨西哥電影公司和克拉薩影片公司。1945年成立了墨西哥電影生產勞工工會,下設各專業協會。1948年,墨西哥藝術和電影學院效仿美國奧斯卡獎的形式,設立了一年一度的阿列爾獎。40年代末期,墨西哥成立了電影總局,領導全國的電影事業。由此,墨西哥電影有了較快發展,年產量達到80~100部。

發展阻力

墨西哥電影發展的時間不長就遇到了阻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及歐洲的電影開始復甦。為了保住已取得的優勢,墨西哥大量拍攝在商業上確有保證的影片。在競爭中,雖然墨西哥的電影工作者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國際市場還是日趨縮小。

在墨西哥電影的發展時期,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電影工作者。費爾南德斯,E.於1943年導演《野花》獲得成功。從這時起,他與攝影師菲格羅亞合作,共同拍攝了一些影片:《瑪麗婭·坎德雷利婭》(1943)在坎城國際電影節獲獎;《珍珠》(1945)是根據美國作家J.斯坦貝克的小說改編的,以濃重的筆墨表現了印第安人的貧困生活和他們低下的社會地位,在第 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 4項獎;《熱戀的女人》(1946);《躲藏的激流》(1947);《被遺棄的人》(1944)等等。菲格羅亞是墨西哥著名的攝影師,有較深的藝術造詣,他與費爾南德斯合作拍攝的影片節奏舒展,構圖優美。

著名作品

布拉喬,J.因導演了《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1942)而一舉成名。他拍攝的《異樣的黎明》(1943)、《心直口快的人》(1945)都受到觀眾和電影評論界的重視。加瓦爾東,R.導演的第一部影片《茅屋》(1944)問世後,立即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早期較成功的作品有《另一個女人》(1946)、《橋上的影子》等。此外,C.烏魯埃塔執導的《瑪雅人的夜晚》(1939)以其優美的音樂和畫面而獲得成功。世界著名導演布努艾爾,L.在墨西哥拍攝了18部影片,其中50年代拍的《被遺忘的人們》(1950)描寫了墨西哥流浪兒童的悲慘處境,獲坎城國際電影節國際評論獎和最佳導演獎;《納薩林》(1958)獲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會國際獎。

這一時期,由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及墨西哥國內進步思想的影響,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影片相繼問世。如B.阿拉斯拉基導演的《命根子》(1953),獲1955年坎城國際電影節評論獎;僑居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C.貝羅(《命根子》的編劇)拍攝的《鬥牛士》(1956),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論獎;其它如《偷渡的苦工》(1953,加林多,A.導演)、《我們這些窮苦人》和《你們這些有錢人》(1947、1948,均為I.羅德里格斯導演)等,反映了下層社會人民的現實生活。

M.巴瓦查諾·龐塞是《命根子》、《鬥牛士》等片的製片人。他為布努艾爾拍攝的《納薩林》提供了一切條件。墨西哥評論界認為:龐塞是為使墨西哥拍出優秀影片而不斷奮鬥的製片人,應在墨西哥電影史上占一席重要的地位。

在這一階段拍攝的影片仍以情節劇為主,此外也拍攝了不少喜劇片。這些喜劇多由深受觀眾歡迎的喜劇演員坎丁弗拉斯,M.M.主演。由於拉丁美洲廣大人民生活貧困,很多人是文盲,因此這些喜劇片頗受拉美各國人民的歡迎。

60年代

60年代的墨西哥電影影片生產下降,生產不景氣,1963年僅生產了25部,商業片占領了電影市場。1965年墨西哥電影勞工者工會舉行了第一屆實驗電影競賽,未能扭轉電影業的蕭條局面,但在競賽中湧現了一批有才華的新導演,如R.加梅斯導演的《秘密公式》在競賽中獲頭獎,該片對墨西哥社會的現狀進行了批評。A.伊薩阿克執導的《這個村莊沒有賊》獲得好評。

阿爾科利薩,L.在60年代導演了幾部重要的影片,並在國際電影節獲獎。如《特拉尤坎》(1961)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捕鯊魚的人》(1962)在阿根廷馬德普拉塔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塔拉烏馬拉》(1964)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布努艾爾60年代拍的影片《比里迪亞娜》(1961)獲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沙漠中的西蒙》(1965)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雄獅獎”。

50~60年代電影俱樂部運動和獨立電影運動蓬勃發展。一些電影工作者獨立製片,拍出了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長片和短片。值得重視的長片有:《消失的琴聲》(1960)、《跟斗》(1960)、《空曠的陽台》等。其中G.阿斯科特導演的《空曠的陽台》反映了西班牙內戰時的情景,該片在1962年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獲評論獎。

70年代

1970年,R.埃切韋里亞被任命為墨西哥國家電影銀行行長,負責電影業。埃切韋里亞在40~50年代曾當過電影演員,他了解墨西哥電影業中存在的弊病,他力圖使墨西哥電影在數量、質量以及在影響方面達到過去興旺時期的水平。為此,他採取了以下措施:墨西哥國家電影銀行購買私營的美洲電影製片廠,使電影工業進一步國有化;成立國家電影製片公司,國家向該公司以及與國營公司合作的獨立製片公司優先貸款;成立國家電影資料館;建立短片生產中心;在首都及其它城市建立新的電影院,並重新開放了多年來已停映的影劇院,以擴大國產片的放映陣地;設定 3家專門負責向國內、外發行墨西哥影片的電影公司;相應放寬審查制度,有些過去由於政治原因禁演的影片,如:《白玫瑰》等片與觀眾見面了。在此期間,為擴大墨西哥電影的國際影響,墨西哥積極參加國際電影節,並和一些國家相互舉辦電影周。

70年代墨西哥故事片的年產量平均為70部左右,影片題材多樣,有反映社會問題、政治事件的影片,有家庭倫理片、喜劇片、兇殺片、色情片等。一些中青年導演雖然過去屬於不同的流派,此時卻都開始在題材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新的探索,他們成為墨西哥電影隊伍的主力軍。阿爾科利薩在70年代改變了風格,拍攝了兩部輕喜劇片《民族工匠》(1972)和《有生力量》(1975)。《有生力量》獲第4屆拉科魯尼亞國際幽默片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74年,他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共同編劇,他導演的《預兆》,在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獲評審會特別獎,在卡塔赫納國際電影節獲拉丁美洲最佳影片獎。F.卡薩爾斯導演的大部分影片是反映政治及社會問題的,《在那些年代裡》(1972)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獎,《卡諾阿》(1975,涉及了社會制度問題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銀熊獎。而後,他又導演了反映墨西哥社會問題的影片《瘟疫年》(1978)、《牢房》(1976)等。A.里普斯坦在1972年拍攝了反映家庭問題的影片《純潔的城堡》(1972),獲“阿列爾”獎。他執導的《沒有邊界的地方》(1977),在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獲特別獎,在國內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J.H.埃莫西略導演的《失事》(1977)、《狗的生日》(1974)均在國?獲獎。他於1979年拍攝的《我親愛的瑪麗婭》是根據哥倫比亞著名作家G.加西亞·馬爾克斯提供的素材改編的。影片揭露了瘋人院的非人條件。該片在第21屆卡塔赫納國際電影節獲大獎。青年女導演M.F.比奧蘭特於1983年導演的《神秘》描寫了一位電視女演員的私生活。該片在國內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T.戴維森是位老導演,他拍攝的大部分影片是文藝性較強的情節劇,他導演的《瑪麗婭》(1971)在拉美引起了轟動。小雷內·卡多納經常拍攝以墨西哥特有的自然風光及情節緊張來吸引人的影片,如《新魯賓孫飄流記》(上、下,1968、1971)、《幻想的氣球旅行》(1974)、《颶風》(1977)等。1979年,他拍攝了描寫美國人民聖殿教九百多人集體自殺事件的影片《蓋亞那──本世紀的罪行》(1980),影片上映後,受到各國的注意。J.豐斯導演的《泥瓦匠們》(1976)在第27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銀熊獎”。R.阿賴薩導演的反映夫妻問題的影片《陷阱》(1978)在國內獲最佳影片獎。P.萊杜克導演的《里德,暴動的墨西哥》(1972)是70年代初最重要的獨立製片的影片。該片反映了墨西哥革命,在國內獲最佳影片獎。

墨西哥電影在70年代雖有一定發展,但由於種種條件的取制,並未達到預想的目的。70年代後期,影片的質量每況愈下,有不少影片描寫色情、亂倫等。據統計,墨西哥2000家左右的電影院80%上映外國片。由於外國影片的衝擊,墨西哥影片只能在外省和小城市上映。

墨西哥廣播、電視和電影總局負責管理電影業,該局受內政部領導。1976年後,墨西哥的電影機構不斷變化,電影銀行一度關閉。由於經濟問題,電影業缺少資金,國營的墨西哥電影公司幾乎年年虧損。一些私人製片商為了追求上座率並與外國影片爭奪市場,便拍攝色情、兇殺、打鬥等所謂刺激性強的影片。

80年代

80年代以來,墨西哥影片產量下降,電影業日趨蕭條,電影製片的重點放在與外國合拍片上,如與蘇聯合拍了根據J.里德的作品改編的《紅鐘》(1982),與法國、西班牙合拍了《安東尼葉塔》,與美國合拍了《在火山下》等。墨西哥電影工作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一些製片人為了賺錢,為合拍片提供良好的條件,而對國產片卻十分苛刻。這些合拍片的編劇、導演、演員大都由外國人擔任,因此湮沒了本國的電影人才。但由於採用了較為先進的特技,合拍片影片拍得場面大,大都上座率高。較有影響的影片是:F.卡薩爾斯導演的《路斯的動機》(1984),在1985年的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獲“銀殼獎”;P.萊杜克執導的《弗里達》(1985),在“新拉美電影節”獲大獎;《貨車女郎》(1985)、《非法移民》等,也受到觀眾的歡迎。80年代以來,墨西哥電影院減少,外國影片壟斷了電影市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