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這些階段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並且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這八個階段緊密相連。

理論背景

埃里克森是一位沒有高等學位的理論家。事實上,埃里克森沒有接受過高中以上的正規教育(Woodward ,1994),但是他盡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學術階梯,獲得哈弗大學教授職位。由於缺乏正規訓練,他並沒有致力於常規的心理學學術傳統。他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學科的,他獨具匠心地將 弗洛伊德的觀點和 人類學語言相融合。一些評論者可能認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哲學而不是科學。然而,他又不像 弗洛姆和其他從事心理科學轉向哲學的研究者,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已經得到科學證實。

儘管埃里克森忠實於弗洛伊德,但是他的基本概念是高度原創的,更多的來源於常識語言,而不是精神分析晦澀的專業術語。這一傾向使他的觀點沒有更好地與其他理論家的多數概念聯繫起來。他最具有創造性的觀點就是“ 同一性 危機”,這是他邁入幾乎尚未有人探索的人格領域的媒介。奧爾波特的確曾經論述過“成熟人格”,但只有埃里克森去推廣了人格發展並不終止於青春期這一觀點。雖然奧爾波特關注到成人生活,但卻沒有設計發展階段,而埃里克森則詳細說明了成人發展的三個階段。正是由於他拓展了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前景,他才會擴寬人們成年之後生命發展的視界。

理論概述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個體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種結合(“Erik.Erikson”,1970)。它具有漸成說(epigenesis)的特徵:各階段逐漸產生“一個階段在時間和空間上緊接著另一階段”(引自Evens,1967,P.294)。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與這八個階段密切相連的。

人的發展歷經這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相應的核心任務,當任務得到恰當的解決,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務處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敗,則會出現個人 同一性殘缺不連貫的狀態,處理的成功與失敗即為兩個極點。 例如嬰兒期時的最優狀態是基本信任的狀態最劣的狀態是基本不信任的狀態。核心任務的處理結果會影響人的一生。

就像榮格一樣,埃里克森嘗到一種實體,在這種實體中,論題與反論題並存。成熟和滿足是綜合後的結果;停滯和適應不良會在解決衝突失敗之後到來。每一階段的衝突都可以稱為“ 危機(crisis)”。事實上,在每一階段,個體經歷的危機需要在與該階段有關的對立的正極點和負極點之間拉伸。成功解決一個階段的危機會讓人們對下一階段的同一性問題做好準備。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童年階段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覆套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埃里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3、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么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里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4、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青春期階段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階段

6、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裡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埃里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 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7、成年期(40~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他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8、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力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評價

貢獻

埃里克森的人生經歷是一個傳奇。他僅接受了高中水平的教育,卻成功地擔任了哈弗大學教授這一崇高職位。更重要的是,他構建的理論不僅深遠地影響了學術領域影響了公眾。在20世紀60年代期間,埃里克森因其關於青少年與叛逆的觀點而成名。他斷言人們將會以特定的方式繼續成長和變化,這一斷言不僅為成千上萬的老年人敞開了新的前景,而且也使人格領域的研究發上了革命性的變化。在埃里克森之前,人們教條地認為人格最遲定型於青少年期晚期。埃里克森獨特而又創意的觀點,是其他理論家開闊了眼界,看到了中年期級以後人格發展的可能性。心理學家再也不會忽視老年人,或者認為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他們早期生活事件預先決定的。

就像阿德勒、霍尼、弗洛姆、羅傑斯、班杜拉和奧爾波特一樣,埃里克森因自己本身而著稱。身為大學教師而沒有大學學歷,這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作為政治家卻沒有政治權利的掮客的支持一樣。如同阿德勒和默里一樣,埃里克森將自身的心理缺陷轉變成了不僅對自身有助益而且對無數他人也有價值的理論觀點。如果我們採納他的觀點,尊重各年齡段人的目標和願望,那么我們將朝著無論在何處都要尊重所有人這一方向邁出了巨大一步。

新的證據表明,人們經歷了與埃里克森的漸成階段相似的階段。進一步來說,埃里克森即時相處的兩個概念已經得到了研究支持:勤奮和繁殖。

局限

埃里克森缺乏高級訓練,在其思維上很容易表現出來。他的理論缺乏特定的邏輯一致性。例如,對於他為什麼選擇“自主對羞怯和疑慮”這一標識來描述兒童早期的發展特徵就不是很清楚。同樣,在遊戲學前期為什麼選擇“主動對內疚”?“自主”有一定邏輯合理性,但為什麼“羞怯和疑慮”是代表兒童早期危機的另一面?“內疚”、“自卑”或者其他表示也可能同樣適合。“自主”的對立面是“依賴”,而“主動”也可能對應著“依賴”。“能力”看起來和“意志力”一樣也符合兒童早期特徵,這可能是陳詞濫調,從沮喪的節食者看到希特勒,每個人都知道。埃里克森對外宣稱他很不滿意“智慧”這個屬於。除了他確實提及過這個詞有多重意義外,他本應再增加一點,即這個詞被如此過多地套用,以致已變得陳舊不堪。有人可能還會問,為什麼會是八個階段?

“忠誠”似乎是一個極為含糊的概念。埃里克森對其界定的方式與談及的方式並不一致。就像埃里克森所指出的,如果忠誠於意識形態的接受有關,人們可能想知道是否把它放在青春期比較合適。或許意識形態在少年時期就萌芽了,但到成年早期或者更晚的時候才開花結果。

儘管埃里克森激勵了幾名研究者以及許多一般的民眾,但他顯然未能徵召到著名的追隨者繼續他的事業。如果有的話,也沒有幾個埃里克森主義者,至少在著名心理學家中沒有,或許是因為他的理論與其他理論相比缺乏實踐意義。他的理論沒有涉及與之相關的治療,而且不像其他理論,埃里克森的理論相當少地被用於解決現實問題。

總結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八個階段和一個新階段

階段 危機 解決 未解決 品質
嬰兒期 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 需求得到滿足的信心 又不確定的滿足導致的憤怒 希望
兒童早期 自主對羞怯和疑慮 來源與自我控制的獨立 又被控制導致的疏遠 意志力
學前期 自主對內疚 作用與欲望、衝動和潛能 良心一直追求 目的
學齡期 勤奮對自卑 集中注意力與“工具世界” 缺乏技能和地位 能力
青春期 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 確信一致性可由他人看出 先前同一性發展失敗 忠誠
成年早期 親密對孤獨 與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 沒有親密關係
成年中期 生產感對無用感 對社會和社區做貢獻 疏遠感 滿足感
成年晚期 繁殖對停滯 指導下一代成長 成熟過程的延滯 關心
老年期 整合對失望 情感的整合 “時光是短暫的” 智慧

註:成年中期並不是埃里克森劃分的階段,將其添加在內是因為從埃里克森第一次構建階段理論以來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增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