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剌河之戰,元明戰爭中的一戰。明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發兵3路征北元大將擴廓帖木兒,以大將軍徐達、都督藍玉率5萬人為中路。三月初,藍玉奉命先行,出雁門關(今山西代縣西北)北上。中旬,與元軍游騎接戰於野馬州,獲勝。二十日,乘勝追擊,再敗元軍於土剌河(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土拉河),俘獲甚眾。
相關詞條
-
瓦剌
瓦剌(讀音wala、瓦那,異於瓦刺waci。蒙古語:ᠣᠢᠷᠠᠳ,西里爾字母:Ойрад;衛拉特語:Өөрд)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稱斡亦剌惕、明朝稱瓦剌(W...
解釋 稱呼 歷史 喀爾喀 清朝主權版圖 -
巴魯剌思姓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分封諸子時,巴魯剌思部的大部隨察合台西遷,成為察合台汗國的民眾。 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巴魯剌思·忽必來擁戴孛兒只斤·鐵...
基本介紹 姓氏淵源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
烏爾會河之戰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清軍與準噶爾軍在內蒙古烏珠穆沁左翼旗境內的烏爾會河
-
底格里斯河之戰
元憲宗七年(1257年)十一月,在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戰中,蒙古軍在底格里斯河擊敗黑衣大食國軍的一次戰鬥。此戰,全殲費度丁軍,費度丁戰死,僅有艾伯格隻身逃回巴格達城。
簡介 地理位置 戰役經過 -
準噶爾之戰
準噶爾之戰。中國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清軍擊敗準噶爾部封建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準噶爾部是清代中國西北地區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的一部,遊牧於伊...
簡介 平叛經過 意義和作用 參考資料 -
不花剌
不花剌是蒙古帝國時期最大的城市之一。它包括三部分:城堡(周長一公里半),不花剌本城(狹義上的不花剌,即內城)和郊區(外城)。
概況 地理位置 城市建築 不花剌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戰
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戰元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七月末,旭烈兀命令怯的不花為先鋒率領1.2萬人先發,為大軍攻戰做準備。旭烈兀本人仍留在和林,繼續籌組西征軍...
戰爭背景 戰爭經過 史籍記載 -
恆羅斯之戰
怛羅斯(Talas)戰役,又稱怛邏斯之役或但邏斯之役。是中國唐朝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新興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
影響 爭議 -
嶺北之戰
嶺北之戰又稱明太祖第二次北伐是指洪武五年,明軍再次北伐,旨在完成漢唐所未完成的歷史功績,永清蒙古大漠。這次北伐主遭遇戰發生在嶺北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
簡介 背景 過程 失誤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