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頭鍾

圓頭鍾

圓頭鍾是一種南京鐘,它的名字表明了它的樣式特點。上世紀20年代蘇州和海安鎮生產過圓形插屏鍾。屏芯由方形改為圓形,插屏座和底座也由直型改曲線型,裝飾花板也有了粗雕、細雕之分。圓插屏鐘的造型更加飄逸流暢,其藝術性和可看性大為提高。可惜這類鍾生產期很短產量很少,留存於世則屈指可數。

南京鐘

圓頭鍾 圓頭鍾

南京鐘起源於南京,故名。各地叫法不一,蘇南叫插屏鍾,蘇北叫本鍾,北方則稱它為蘇鍾。
清初《廣陽雜記》記載:明末江寧人吉坦然,手工造“通天塔”,“形如西洋浮屠”,“中藏銅輪,互相帶動”,“大小輪多至二十餘,皆以黃銅為之”。後人皆認為這是最早的南京鐘。
手工造鐘,始於清宮,康熙帝在宮廷內設“造鐘處”,造御用鍾。廣州開埠較早,17世紀開始手工造鐘,叫廣鍾。再晚些時候南京蘇州手工造鐘業也逐步興起,上海人則稱它為南京鐘。
早期生產的南京鐘,品種倒也多樣,如更鐘、水法鍾、跳加官鍾、打鞦韆鍾、翻槓子鍾等,這些都是花式鍾,造型頗似教堂或者樓閣,和廣鐘的造型相近,飽含洋味兒,並且價格昂貴,都是官府或者地主訂做。另一種是實用鍾,造型大都是方匣子或插牌式,很受大眾歡迎,是南京鐘的主流,光緒年到民國以來的數十年間是其鼎盛時期。這種插屏式的南京鐘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符合人們審美情趣,有百看不厭的美譽。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參展的南京鐘得到了金獎。從此南京鐘在國內外享有更高的聲譽。
構造南京鐘的座架,是由可以分開的三部分組成,俗稱三托。上部長方形機箱是“屏”,中間是由框架和八塊花板組成的插座是插屏座,下部是茶几摸樣的彎腿底座。整個造型就像一隻古插屏,因而又有插屏鍾之稱。
南京鐘的鎏金板是很有特色的。銅製拋光板上的浮雕花紋,是手工雕刻的,閃亮的表面是用薄如蟬翼的真黃金金箔以傳統鎏金術燒結上去的,久不褪色,百年如新。圖案大多是寓意延年益壽的五蝠捧壽圖。也有少量特製的鎏金板,如“漁樵耕讀”圖、“八仙慶壽”圖等,是因顧客的要求特別設計而雕刻的,基本上沒有重複。在平時的維護中,鎏金板切忌磨擦,以保護珍貴的金箔保護層,否則極易生銅綠和發黑。
在當前收藏熱的浪潮中,南京鐘的身價逐年上升,這是必然趨勢。因為除了存世數量稀少的因素外,還因為南京鐘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