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的通知

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的通知是國務院於1999年01月13日發布,自1999年01月13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規。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同意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重要成就,為21世紀教育事業的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國教育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教育結構和體制、教育觀念和方法還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黨的十五大上明確提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係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根據黨中央關於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部署,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教育,要使科教興國真正成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充分認識全面振興教育事業的重要性,認真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把生機勃勃的中國教育帶入21世紀。
國務院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三日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政計畫
(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與任務,對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做出了全面部署。為了實現黨的十五大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動計畫。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反覆強調,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江澤民同志又深刻指出,“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將占主導地位,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的水平,教育將始終處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套用並導致教育系統發生深刻的變化,終身教育將是教育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共同要求。當前,許多國家政府都把振興教育作為面向新世紀的基本國策,這些動向預示未來教育將發生深刻的變革,我們應當及早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工作取得歷史性進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發展;高等教育規模穩步擴大;教育體制和教學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規體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這些為21世紀教育事業的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國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結構和體制、教育觀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尚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缺少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造性人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順應時代要求,振興我國教育事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需要。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遵照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指導方針,抓住機遇,深化改革,銳意進取,把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教育推向21世紀。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是在貫徹落實《教育法》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基礎上提出的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施工藍圖。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重在落實。行動計畫的主要目標是:到200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城鄉新增勞動力和在職人員能夠普遍接受各種層次和形式的教育與培訓;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1%左右;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加強科學研究並使高校高新技術產業為培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作貢獻;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體制的基本框架,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到2010年,在全面實現“兩基”目標的基礎上,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有步驟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國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開發中國家先進水平;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大擴展,入學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以及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
一、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
1.2000年如期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是全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兩基”已進入攻堅階段,要確保全國目標的實現。普及義務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中西部地區,在“十·五”計畫期間繼續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重點放在山區、牧區和邊境地區。
進一步加強教育督導工作,健全督導機構,完善督導制度,保證“兩基”的質量和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2.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改革課程體系和評價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現代化基礎教育課程框架和課程標準,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推行新的評價制度,開展教師培訓,啟動新課程的實驗。爭取經過10年左右的實驗,在全國推行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
3.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繼續加強愛國主義、遵紀守法和社會公德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實施勞動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4.體育和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體育和美育工作。要使學生有健強體魄。美育不僅能培養學生有高尚情操,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活力,促進智力的開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到2001年,通過發布《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條例》、深化教育改革和器材配備等工作,初步建立大中國小相互銜接的、較為科學合理的體育、藝術教育體系,保證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提高教學水平。
5.實施素質教育,要從幼兒階段抓起,要用科學的方法啟迪和開發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健康的體質、良好的生活習慣、活潑開朗的性格與求知的欲望。
重視特殊教育,努力為廣大殘疾少年兒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培養他們自主自強的精神和生存發展的能力。
6.繼續擴大內地學校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規模,促進各民族素質的共同提高。基礎教育階段,要繼續辦了內地為邊疆少數民族辦的教學班(校),適當擴大培養規模。內地高等學校要為培養少數民族的優秀專門人才做出更多貢獻。要重視加強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教學和師資培養培訓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關語言文字工作的法規體系,全面推進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國小、師範院校要繼續把說好國語、寫好規範字、提高語言文字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漢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的巨觀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會的語言文字規範化意識,到2010年在全國實現文字套用基本規範化,使我國語言文字的套用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需要。
二、實施“跨世紀園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8.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別要加強師德建設。3年內,以不同方式對現有中國小校長和專任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鞏固和完善中國小校長崗位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加強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的教材建設。中國小專任教師及師範學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2010年前後,具備條件的地區力爭使國小和國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分別提升到專科和本科層次,經濟發達地區高中專任教師和校長中獲碩士學位者應達到一定比例。要加強和改革師範教育,提高新師資的培養質量。實力較強的高等學校要在新師資培養以及教師培訓中做出貢獻。
9.重點加強中國小骨幹教師隊伍建設。1999、2000年,在全國選培10萬名中國小及職業學校骨幹教師(其中1萬名由教育部組織重點培訓)。通過開展本校教學改革試驗、巡迴講學、研討培訓和接受外校教師觀摩進修等活動,發揮骨幹教師在當地教學改革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10.實行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制,加強考核,競爭上崗,最佳化教師隊伍。2000年前後,要通過提高生師(包括職工)比、下崗、分流富餘人員等途徑,最佳化中國小教職工隊伍,提高辦學效益。同時,要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向社會招聘具有教師資格的非師範類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到中國小任教,改善教師隊伍結構。
認真解決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中國小教師短缺問題。要進一步完善師範畢業生的定期服務制度,對高校畢業生(包括非師範類)到邊遠貧困的農村地區任教,採取定期輪換制度,並享受國家規定的工資傾斜政策。鼓勵各級政府機關公務員到中國小任教。
三、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加強高等學校科研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11.高等學校要跟蹤國際學術發展前沿,成為知識創新和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培養的基地。要重視培養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團結、協作和奉獻的精神。要從國內外吸引一批能夠領導本學科進入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學術帶頭人。按照“選到一個聘任一個”的原則,國家給予重點資助,學術帶頭人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享有人員聘用和經費使用的自主權。
12.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中青年學術攻堅人才,使高等學校知識和技術創新基地儘快取得創新成果。從1998年起,在全國高等學校的重點學科中,設立一批特聘教授崗位,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特別優秀的中青年學者進入崗位,設立專項獎金並鼓勵地方政府和學校相應設崗獎勵。
13.全國高等學校以競爭選優方式分批精選萬名骨幹教師,採取國家撥款與自籌經費相結合的辦法增強科研經費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學質量及設備裝備水平。
設立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和教學獎勵基金。從1999年起每年評選百名35歲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學成果的青年教師,連續5年加大支持其科研和教學工作的力度。
14.高等學校實行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開放實驗室訪問學者制度,實現重點學科的開放效益,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國家設立專項基金,用於實驗室業務費用。
15.進一步提高高等學校博士生培養質量,增設博士專項獎學金。從1999年開始,每年評選百篇具有創水平的優秀博士論文。對於獲獎後留在高等學校工作的博士,連續5年支持其科研、教學工作。要穩妥擴大高等學校博士後流動站的數量和規模。
16.加強國際學術交流。除按現有留學基金制度繼續派遣短期訪問學者外,由國家資助,選拔大學系主任和研究所、實驗室骨幹作為高級訪問學者,有針對性地到國外一流大學進行研修交流。邀請海外知名學者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任國內大學客座教授,來華進行短期講學和研究。還要採取各種措施鼓勵留學人員回國服務,或以其他方式為提高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科學水平貢獻力量。
四、繼續並加快進行“211工程”建設,大力提高高等學校的知識創新能力
17.1995年啟動的“211工程”,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一批學科,已經為我國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九五”期間,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要保證2000年切實完成“211工程”首期計畫並在此基礎上啟動二期計畫,以進一步提高高校知識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水平。
“211工程”二期計畫建設資金仍採取國家、部門、地方和高等學校共同籌集的方式。其中,中央專項投入部分的力度至少與首期計畫持平,主要用於加大已立項的重點學科建設力度。同時加強項目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五、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
18.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按照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講話的精神,“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積累,我國少數大學在少數學科和高新技術領域已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尤其是本科生培養質量較高,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創造了條件。
19.國際上一流大學都是經過長期的建設形成的。一流大學建設要有政府的支持、資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學校領導、教師、學生長年累月辛勤奮鬥的結果。特別是學生畢業以後在國家的各個建設崗位上乃至在國際上體現出了公認的信譽。同時這種學校集中有一大批知名的學者教授。因此,辦成一流的大學,需要有一定的歷史過程,要經過社會實踐的考驗。對此,既要有雄心壯志,又必須腳踏實地。要相對集中國家有限財力,調動多方面積極性,從重點學科建設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對於若干所高等學校和已經接近並有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進行重點建設。今後10--20年,爭取若干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世界一流水平。
六、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20.現代遠程教育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是構築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原有遠程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發揮現有各種教育資源的優秀,符合世界科技教育發展的潮流,是在我國教育資源短缺的條件下辦好大教育的戰略措施,要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加大建設力度。
21.以現有的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示範網和衛星視頻傳輸系統為基礎,提高主幹網傳輸效率,充分利用國家已有的通信資源,進一步擴大中國教育科研網的傳輸容量和聯網規模。2000年,全國全部本科高等學校和千所以上中等學校入網,並爭取計算機網路進入5萬名高校教授家中。利用中國教育科研網建立全國大學生招生遠程錄取、計算機學籍管理、畢業生遠程就業服務一體化的信息系統。
22.繼續發揮衛星電視教育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現有廣播電視教育傳輸網路,建設中央站,並與中國教育科研網進行高速連線,進行部分遠程辦學點的聯網改造。2000年,爭取使全國農村絕大多數中國小都能收看教育電視節目。要運用優秀師資力量和現代教育手段,把教育電視節目辦好,重點滿足邊遠、海島、深山、林牧等地區的教育需求。
23.改變落後、低水平重複的遠程教育軟體開發製作模式,發揮政府巨觀調控作用,利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勢,通過競爭和市場運作機制,開發高質量的教育軟體。要重點建設全國遠程教育資源庫和若干個教育軟體開發生產基地。同時注意引進國外優秀現代遠程教育軟體。
24.教育部對全國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實行歸口管理,負責組織制訂全國“現代遠程教育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將實行短期國家支持、長期自力運行的發展策略。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不斷提高現代遠程教育的水平。
為推動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按國際慣例對現代遠程教育網路運行費用實行優惠,並依法對境外捐贈設備、進口設備的關稅給予減免。
25.建立和完善繼續教育制度,適應終身學習和知識更新的需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要開設繼續教育課程,建設繼續教育基地。要依託現代遠程教育網路開設高質量的網路課程,組織全國一流水平的師資進行講授,實現跨越時空的教育資源共享,向各行業的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提供多種繼續教育課程。要發揮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優勢,不斷擴大社會成員的受教育機會。
七、實施“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帶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做貢獻
26.高等學校要在國家創新工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推動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快技術開發,圍繞經濟建設中的共性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為改造傳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培育國家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服務。
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合作,優勢互補,講求實效。促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科技產業中的結合。鼓勵企業在高等學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技術集成與擴散的示範中心,開發高新技術產品。鼓勵高等學校向企業轉讓技術,或利用現有中小企業興辦高新技術企業,探索企業與高校從立項到投產“一條龍”的全面合作。
27.在高校周圍形成高新技術企業群已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要創造條件在高等學校周圍,特別是高等學校集中的地區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發展科技園區,成為有目的地吸引國外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國外高新技術最新成果的視窗,並發揮科技開發“孵化器”的作用。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採取措施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
28.高等學校興辦高新技術企業,對於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發揮了重要的動力和輻射源的作用,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基地,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今後,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方式,組建一批以高校為依託的高科技產業集團。
29.建立健全高等學校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保障機制。教育部成立高校科技產業發展資助機構,用於資助高校有開發前景的重大科技項目。通過控股、參股和信貸等方式,重點支持包括高校在內的科技產業和科技開發活動。同時,儘快組建一批專門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的中介機構。允許技術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對科技成果轉讓的收益應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提取一定部分,按貢獻大小分配給有關研製開發人員。要研究建立創業投資基金,鼓勵符合條件的高科技企業上市,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八、貫徹《高等教育法》,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30.切實落實《高等教育法》關於“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的規定,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為使更多的高中畢業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根據各地的需求和經費投入及師資條件的可能,在採用新的機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總數將達到660萬人。招生計畫的增量將主要用於地方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規模應有較大的增長。高等教育入學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徑),提高到2000年的11%左右。普通高等學校生師比由1997年的10:1提高到2000年的12:1,獨立設定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規模達到4000人左右。
31.加快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步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繼續實行“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方針,今年3--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分工負責,在國家巨觀政策指導下,以省級政府統籌為主的條塊有機結合的新體制。除少數關係國家發展全局以及行業性很強需由國家有關部門直接管理的高等學校外,其他絕大多數高等學校由省級政府管理或者以地方為主與國家共建。中央財政繼續撥款鼓勵和推進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和最佳化高等學校布局。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
32.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提高國民科技文化素質、推遲就業以及發展國民經濟的迫切要求。對於學歷高等職業教育,除對現有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和獨立設定的成人高校進行改革、改組和改制,並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專改辦(簡稱“三改一補”)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設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基本不搞新建。挑選30所現有學校建設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發展非學歷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進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立交橋,允許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經過考試接受高一級學歷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實用人才,真正辦出特色。主動適應農村工作和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培養農村現代化需要的各類人才。要通過試點逐步把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計畫、入學考試和文憑發放等方面的責權放給省級人民政府和學校,省級人民政府在國家巨觀指導下,對本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現有資源進行統籌。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種招生方法,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中有一定比例(近期3%左右)可進入高等職業學校學習;普通高中畢業生除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外,多數應接受多種形式的高等職業教育,提高素質。
33.加大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力度,有計畫、有步驟地推進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要從有利於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高等學校公平選擇合格人才、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和社會穩定的原則出發,進行高考科目、內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試點,增加對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份量,探索適合不同地區和學校特點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評價的方法和制度。進行高等職業教育“學校面向市場自主辦學,學生自謀職業”的試點。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由學校和有關部門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通過人才勞務市場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畢業生就業制度。
要通過多種形式對高校特困生給予資助,保證經高考錄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貧寒的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國家繼續安排資金資助特困生,地方財政和學校相應配套資助。同時,積極開展高校學生貸學金等多種助學制度的試點工作,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
34.積極推進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觀念、內容和方法。在大力推進高等專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特別是改革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本科教育要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應性,今年3--5年,將專業由200多種調整到100多種。繼續推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並建成200個文、理科基礎性人才培養基地、100個各科類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和20個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基地,使之成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教學示範基地。積極穩步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體系,培養大批高層次套用性人才。
35.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推行聘任制,減少冗員,精簡高校職工隊伍,使學生與教職員工之比、學生與職工之比、專任教師與職工之比均有較大提高;加速學校後勤工作社會化改革,精簡分流富餘人員。高等學校招生計畫的擴大要同學校後勤工作社會化的進度掛鈎。選擇若干條件較好的城市組建企業化經營管理的高校後勤生活服務集團公司,從事學生公寓物業管理以及學校後勤生活服務。爭取3--5年內,大部分地區實現高校後勤工作社會化。
九、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國中級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力度
36.依據《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特點的職前與職後教育培訓相互貫通的體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與培訓相互銜接,並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設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基金,實施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規劃。依託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建設50個職業教育專業教師和學習指導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地方也要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建設。
繼續實施國中後教育的分流,從各地實際出發,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全國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應保持現有比例,努力達到《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極少數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對不能升入國中的國小畢業生應實行職業技術培訓;高中階段教育結構已基本合理的地區,要把職業教育工作重點放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可發展部分綜合高中,推遲到高三年級分流。要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社會需求進行科學預測,按照“先培訓,後上崗”的原則,對各類新就業人員進行時限和形式不同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等職業教育要改革專業和課程結構,實行彈性選課制度,提高培養質量,使畢業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變化的需要,努力在各地辦出一批有較高社會聲譽的職業技術學校。
37.成人教育要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通過建立現代企業教育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採取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使各類下崗和轉崗人員都能接受不同層次和年限的職業培訓或正規教育,為再就業工程服務,並使之規範化、制度化。積極為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人員進行在職培訓。促進企業、學校與政府其他業務部門之間的合作。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
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行業發展趨勢,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健全教育、考核、使用相結合的制度,建立繼續教育基金,促進繼續教育基地和網路的建設。還要加強公務員培訓教育,健全培訓機制,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國家行政管理幹部隊伍。
38.加大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辦學體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及招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力度。適應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在政府的指導下辦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產教結合的道路,調整學校布局,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強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實行更加靈活的教學模式,努力辦出特色,更好地為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各類教育統籌的綜合改革,促進農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農村教育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掃盲工作要與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相結合,切實鞏固脫盲的成效,把脫盲與脫貧結合起來。今年3--5年,使全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畢業生或肄業生能夠在從業前後接受一定方式的職業技術培訓,包括“綠色證書”培訓,使一部分人掌握一兩項生產致富的實用技術,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特別要採取多種教育和培訓形式,為鄉鎮企業和農村產業升級提供充足的、適用的技術和管理人才。
十、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調動各方面發展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39.認真貫徹國務院對社會力量辦學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今後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
要制定有利於吸納社會資金辦教育和民辦學校發展的優惠政策。民辦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在評定職稱、業務培訓、升學考試、社會活動等方面享有與公辦學校教師、學生的同等待遇。國家設立社會力量辦學表彰獎勵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
40.社會力量辦學要納入依法辦學、依法管理的軌道。社會力量辦學不以營利為目的,鼓勵滾動發展。要完善法規建設,充實學校設定標準,健全管理體制,加強校容管理,嚴格財務審計,不斷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鼓勵現有學校發揮規模效益。
要保證社會力量舉辦的教育機構自主辦學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機構可面向社會自主招生,依法自行頒發非學歷教育學生的結業證書,也可組織學生參加國家舉辦的自學考試或學歷文憑考試,取得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
41.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進行試點。基礎教育階段要與改造薄弱學校相結合,高等教育階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為對象,探索多種形式的辦學模式。在推進辦學體制改革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規,學校產權必須明晰,國有教育設施不得挪作他用,國有和公有資產不得流失。
十一、依法保證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切實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必須轉變把教育投資作為消費性投資的觀念,要切實把發展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把教育投資作為一種基礎性的投資,千方百計增加教育投入。各級財政要認真落實已出台的籌措教育經費的各項法律規定和政策,特別是要保證做到《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即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努力實現4%的目標。
逐步提高中央本級和省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支出所占的比例。自1998年起,中央本級財政按同口徑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2000年,將此比例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除按原有政策保留目前每年由中央安排的教育專項外,上述增量部分主要用於振興行動計畫中中央財政財政支持和資助的項目。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也應根據各地實際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
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經費預算安排和確保教師工資按時發放通知的通知》(國辦發〔1998〕23號)的精神,從1998年起,各級財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財政預算外收入,應按不低於年初確定的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用於教育。
加強對城、鄉教育費附加的征管工作,以確保足額徵收並由教育行政部門商財政部門統籌安排使用。積極支持勤工儉學、校辦產業的發展,並對其繼續實行稅收優惠政策。
在中國中國小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的基礎上,建立中華教育發展基金會,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
43.加快高校筒子樓建設和危房的改造,爭取到2000年基本解決高校青年教師住房困難。中央部委所屬高校此項工程所需資金,中央財政予以專項支持,其餘部分由學校及其主管部門分擔,改造後的筒子樓作為高校的公寓和周轉用房。
44.利用銀行貸款,進一步加快中央部委高校的教職工住房建設。為解決高校教師住房困難、穩定高校教師隊伍,在2000年前建設銀行基礎設施貸款中,安排一部分用於中央部委所屬高校住房建設,以支持利用學校自用土地,加快新建“經濟適用型”住房,資金不足部分,應多渠道籌措解決。同時,要繼續加強中國小教師的“安居工程”的建設。
45.各級教育部門必須採取各種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撥款制度,精簡機構和冗員,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同時,加強對教育經費的審計與監督。
十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學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46.高等學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江澤民同志對全國青年和大學生提出的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學心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樹立遠大思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的要求,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完善德育工作體系,教育引導學生緊定政治信念,加強思想修養,樹立遠大理想,投身社會實踐,自覺艱苦奮鬥,立志振興中華,把培養“四有”新人的戰略任務落到實處。
47.認真組織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課程設定新方案,加快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的步伐,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大學生。要加強“兩課”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的研究,把理論研究基地建設好。加強“兩課”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水平,提高思想理論教育的實效。
48.加強高等學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人文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通過增設選修課、舉辦專題講座和各種知識性、文藝性業餘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49.加強高等學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研究,發揮高等學校“思想庫”、“人才庫”的優勢。要進一步加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投入,設立理論研究和教學優秀成果獎,提高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和參與重大決策的能力。
加強教育科學研究。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促進研究成果向實際套用的轉化,為教育巨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服務,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服務,為繁榮教育科學服務。
50.高等學校黨組織要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要在黨委的統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長及行政系統為主實施的德育管理體制,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建設,使高等學校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中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