囪門

囪門發育變化是嬰兒顱音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囪門有前囪與後囪。嬰兒出生時前後囪多較小,隨著腦及顱骨的發育,到3—4個月時,前囪的對邊中點連線的長度為1.5—2厘米,正常者約在1歲至1歲半時完全閉合,後囪出生時很小或已閉合,最遲應於生後6—8周閉合。因為整個嬰幼兒骨顱的結構在前囪門最弱,沒有骨片的保護,而大腦組織就在正下面,所以有時在前囪門較大的寶寶,可以用手摸感覺好似有凹凸不平的東西在下面,這就是大腦表面的紋路,如果用力壓當然會造成大腦的傷害。

閉合時間

嬰兒出生時前後囪多較小,隨著腦及顱骨的發育,到3—4個月時,前囪的對邊中點連線的長度為1.5—2厘米,正常者約在1歲至1歲半時完全閉合,後囪出生時很小或已閉合,最遲應於生後6—8周閉合。

新生兒的前囪一般是2.5*2.5CM左右,至一歲半逐漸減小,閉合。

您寶寶前囪應作動態的觀察,如果前囪晚閉,則可能是佝僂病造成的,應給寶寶補鈣和維生素D,並多曬太陽。

脫水時前囪凹陷,顱內壓升高時前囪膨隆。正常情況下前囪豎者抱時微微凹陷,躺下來顱內壓微微升高前囪於顱骨持平。

前囪門是嬰幼兒在頭頂的前半部中央的菱形狀的十字骨縫合交界,它是頭顱上最大的骨縫交點,一般初生兒約有二至四公分的長寬度,因為此處並無骨塊存在,所以摸起來很柔軟。在頭頂後半部中央亦有一骨縫交點,叫做後囪門,尺寸較小,有時甚至摸不太到。因為整個嬰幼兒骨顱的結構在前囪門最弱,沒有骨片的保護,而大腦組織就在正下面,所以有時在前囪門較大的寶寶,可以用手摸感覺好似有凹凸不平的東西在下面,這就是大腦表面的紋路,如果用力壓當然會造成大腦的傷害。前囪門凸出時可以用手感覺到顱內有跳動的情形,這是反應出腦內動脈的振動波。通常在半歲左右,前囪門開始變小,到壹歲時就摸不太到了,但真正的消失不見(例如以X光來檢定)則要等到兩歲左右了。

處理

頭顱內壓力(俗稱腦內壓)高時,前囪門會凸出,如下列情形:

1.平躺時較站坐時要鼓出。

2.哭鬧、咳嗽、用力或排便時,因全身出力所以腦內壓力增加,為正常現象。

3.發燒時,因為心跳加快及全身血流速及血流量亦加多,所以顱內壓力自然增加了。

4. 腦炎、腦膜炎、腦出血及腦水腫,因為使顱內的體積增加而迫使壓力亦升高了。

當顱內壓力降低時,前囪門自然會凹陷,如下列情形:

1.站立或坐立時。

2.腹瀉而有全身脫水現象時,因頭顱內的水份亦會相對的減少,所以顱內壓力自然降低了。

3.休克或身體(腦部除外)大出血,全身血量及血壓都減少,顱內壓力自然就降低了。

漢字

● 囟

xìn ㄒㄧㄣˋ

◎ 〔~門〕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亦稱“囟腦門兒”、“頂門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