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四方風雜文文叢:活著聽悼詞》視角是廣闊的,社會上形形色色各類人等都進入了作者的視野;思想是深刻的,批判剔膚見骨,同時又有火熱的悲憫情懷;語言是犀利的,對醜惡現象頑強揮舞著堂吉訶德之劍;筆調是幽默的,對醜惡有機智的嘲諷,也有無奈的苦笑。
作者簡介
李下,遼寧大石橋人。中共黨員。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專業。早年在遼寧做過教師和宣傳幹部。1978年調入《紅旗》雜誌社從事編輯工作。退休前任《求是》雜誌社文教編輯部主任、《家事》雜誌社社長兼主編,編審,享有政府特殊津貼。曾先後出任第二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雜文學會副會長,《求是》雜誌社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主要著述:有文藝評論集《苑邊賞葉》,理論專著《幽默語言操作》,雜文集《瓜田小品》、《瓜棚夜語》、《那匹可憐的老馬是我》、《歪瓜裂棗》,語文隨筆《趣說字裡行間》,少兒系列幽默故事《胡壯壯,你真逗》(42萬字),主編《幽默五分鐘》叢書、《二十世紀中國幽默精品》叢書、《稻草人雜文隨筆》叢書、“眾生相”幽默隨筆叢書、《共和國和我》叢書等多部。雜文作品曾多次獲獎。
圖書目錄
序(劉齊)——給誰寄瓜田的書?
世相燒烤
你笑時露幾顆牙?
“禁菸令”為什麼波瀾不驚?
為“接吻大賽”支招
悍馬,你可算找對婆家了
“納米水”呀,浪呀么浪打浪
怎么對付長城的毀容?
向左扳還是向右扳,這是個問題
遊客的素質
人造的“自然景觀”還能看嗎?
旅遊點的那一堆堆鎖頭
“速配遊戲”之我見
遊客為何常常在寺廟裡挨宰?
一個臭點子幾多尷尬人
我那可憐的雨刷
別再鬧騰什麼“狀元秀”了
如果上學就像唱卡拉OK
一個拙劣的玩笑
飛碟被冷落是件好事
連培養孩子的方法也得引進啦?
戲演過頭了就容易露餡
如果你成了狗的爺爺
“養狗城”里好風光
炫富聲聲傷我心
台上曝光
“常客喜好清單”的背後
“洋掛職”與“土感慨”
當官與說實話
兒子的跋扈和爸爸的狼狽
官員整容為哪般?
韓國人,你冒什麼傻氣?
從胡錦濤的歉疚說起
“溫家寶敲茶杯”不是“花絮”
警車說。它要和氣地請您靠邊
說“鏡子”
好心不一定能辦好事
引咎辭職:這四個字認識嗎?
官員的熱臉和“皇馬”的冷屁股
給“下級病”號脈
你是不是“煮青蛙”?
紅包乎?炸藥包乎?
“一人口插幾張匙?”
危險來自內部
禁了放,放了再禁?——城市鞭炮禁放之我見
趕緊成立“大眾體育局”
活著聽悼詞
愚民政策能不能維穩?
哈爾濱的法醫與“牛頓定律”
從三門峽想到“求真務實”
到廣州市教育局辦事者必讀
是誰把李真送上斷頭台的?
下水救人的火候
這玩笑開得有點大了
貪官與小偷之比較
往上溝通的難度
《雷人官腔小品》賞析
也說“監督”與“信任”
呼籲成立“出逃貪官聯誼會”
中國最大的奴群是“路奴”
思緒晾曬
好事幹嗎偷著乾?
是“坑孩子”還是“人性化”?
“無人監考”算什麼改革?
“鐵證”拿給誰看?
考“碗”熱暴露了誰的問題?
“人大代表不在乎缺席”的背後
女足用不用向國人道歉?
看看我們的記性
女運動員能不能裸體上雜誌封面?
抗日軍民就有“辜”嗎?
這當然不會是蓄意配合
楊震這樣的好乾部已經難得
說“尊嚴”
心理殘疾的外化
把硬幣的兩面都給人看看
“花果”和“枝葉”
交流的心態
禮讓也有必要“量化”
樂於充當配角是一種大智慧
對“空殼旅遊”的思考
讀《蔣經國自述》片斷有感
欲望的多寡與煩惱成正比
那匹可憐的老馬是我
文化考察
活見鬼的人和活見鬼的事
年後說“年”
叫人頭疼的節目審查
相聲大賽觀後
盤點張藝謀
誰叫你是張藝謀
我深深地愛上了封建王朝
你想高雅嗎?請罵趙本山
也說“空巢”
由羅納爾多掛靴想到的
中國網民到底有多大能耐?
張純如為什麼令我們感到愧怍?
董存瑞死前到底說了什麼?
誰敢說形式不重要?——談年節習俗形式的重要性
跋——沈說“活人追悼會”
後記
——說說“活人追悼會”
能給大活人開追悼會?
當然能。先說近的,就在數月之前,幾位“國家級”的大亨,史玉柱、劉永好、馬雲、馮侖等人商定,舉辦一個集體追悼會,每人給自己致悼詞。想法是:結束過去,開始未來。每活一天就淨賺24小時,珍惜每一天,充實每一天,快樂每一天。訊息傳出,網友們很是激動了一陣子,很多人要圍觀,要參與,要效仿。台灣有位女作家,叫曹又方,1998年也為自己舉辦過追悼會,聽說各界名流好友都來參加,氣氛很是熱烈。
再說稍遠一點的。多年前,啟功、季羨林和梁從誡等幾位老先生在一起開會。休息的時候,大家說起身後之事。有人說道:“如果有人致悼詞,我們都聽不見了,那多可惜。”有人建議趁大家都活著,就把追悼會集中開了吧。於是,幾位老先生就輪流躺在桌上裝死,其餘的幾位緩緩繞行,依次告別,並致悼詞。輪到啟功躺在那裡聽悼詞時,還出現了搶戲的場面:他聽著聽著,突然“死而復生”,撲棱一下坐起來,說:“我太感動了,我要致答詞!”令人樂不可支。大師未泯的童心,是常人永遠都難以企及的。
還有更遠一點的。明朝,崑山人張敉也給健在的朋友張孝資辦過追悼會。一次,張孝資跟他說:“要是我死得早,就得麻煩你給我張羅喪事了。可是,我真沒把握死得比你早。”張敉性子急,說:“幹嗎非得等死了?趁著咱倆活著就辦了吧。”於是,把張孝資請來,是坐著還是躺著就不知道了,反正有人禮讚,有人朗誦祭文,樂隊奏樂助興,把個追悼會開得煞有介事。
以上諸公,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是智者,其特立獨行之舉,都是參透生死的表現。這些人活著開追悼會,表現的是對死的調侃和對生的珍惜,還有對親情和友情的享受。概言之,都是屬於以戲謔的方式,體味人生的莊重內容。而我在書中所批評的“活人追悼會”,則恰恰相反,是以莊重的形式,得戲謔之果。這喜劇效果肯定不是追悼者和被追悼者所希望的。一個官員明明是被罷免,上上下下一大幫人,熱熱鬧鬧地唱著讚歌把他送下台,搞一次體面的“軟著陸”,很有點冷幽默的色彩。這種“追悼會”雖然也能娛樂大眾,但畢竟對世風有較大的毒害作用,使人們香臭不分、是非不辨,因此有必要聲討它,搞臭它,讓有關部門以後不好意思再用此法罷免官員。這就是雜文的苦心之所在了。
本書大部分篇什都在報刊上發表過,不少還被轉載過,少數沒有露過面。時間上,最早有七八年前寫的,也有近幾個月剛出爐的。這些文章是從近二百篇雜文中選出來的,還有十篇左右是自己偏愛的作品,怕有的讀友沒讀過,特意從別的集子裡拿過來的。筆者自以為還有點看頭。
本書的出版,有賴於丁波博士、朱鐵志先生的張羅,商務印書館的支持,吾友劉齊先生又特意為之寫了一篇妙趣橫生的序,借寫跋的機會,在此一併感謝。
瓜田
2011年11月15日寫於正冠堂
序言
——給誰寄瓜田的書?
劉齊
下個月的第五天,或者第十天,中國將要出版一本新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瓜田。
瓜田出書這一天,我,劉齊,朝陽區居民,會認真對待的。我將採取個人史上的重要行動:購買一批瓜田新著,陸續寄給有關人士。
首先,寄給領導機關的……貪官。構想一下,郵包放在辦公桌上了,誰肯啟封,誰敢啟封?心怦怦亂跳者是有的,好在臉上看不出,而且組織上慎重,不會派人挨個摸胸脯。就那么放著?也不能夠,興許根本就不會往領導屋裡送,而是在收發室滯留三五天,蓋上“查無此人”的紅印,退回我本人。
好,省下一本,接著寄,寄給寺廟。這回,收書人就不明說是誰了,主要對象是借佛斂財者。打開來,先揀本專業的看,就這篇,《遊客為何常常在寺廟裡挨宰》,阿彌陀佛,無上天尊!說咱“宗教界的不法之徒搞勒索活動”也就罷了,還把藉口、手段、底牌統統兜出來,誰呀,這么門兒清,不是內鬼吧?悶著,反正沒點名,犯不上告他誣陷。況且,吾們有玉皇和菩薩做主,才不跟他打紅塵官司呢。
再寄,寄給健忘者,或者假裝健忘者。口口聲聲說日本蒙學生,編教科書不提南京大屠殺。你們呢,編教科書時,也想抖機靈,把合生取義的抗日壯士齊根刪掉。還有人大言不慚:這是為了讓孩子懂得“生命的自我保護”,你乾脆說向漢奸學習得了。瓜田有分寸,沒說你們是在“蓄意配合”,而是說你們……恕不引用,自己看。
書中相關的其他人士,於理也應寄贈。只是該書斑駁陸離,婆娑多姿,涉及的“面兒”太廣,人太多,張藝謀、沙葉新、趙本山、周繼紅、李剛、羅納爾多、納米爾多、悍馬婆多、官員秀多、相聲水多……名單太長,排不過來,若是人人都送一本,誰給報銷?
有兩類人群,不必寄書。
一類是小偷。全國小偷中,總會有若干人,黑燈瞎火,忽然想起打書店主意,賊不走空,找不到錢匣,順兩本書也是有的。碰巧順了瓜田新著,回到窩兒里一瞧,哎喲嘿,居然有一篇《貪官與小偷之比較》,夸咱“不裝孫子”,“實在比貪官強得多”。爽歪歪,把咱的品位提到省級敗類前頭了。瓜田前輩,站出來,別緊張,受小的一拜。
還有一類最是特別:他們是喜歡書,喜歡瓜田文章的人。即使收入不高,也會自費購書。不但自己讀,可能還向家人推薦,向朋友介紹,讓更多的讀者接觸瓜田。這些讀者,南北分布,城鄉皆有。他們興許被荒謬誤導過,被權錢蔑視過,或者正在被生活所困擾,被不公正所欺凌。他們一定能品出瓜田反話中的正話,淺顯中的深刻,幽默中的莊重,尖刻中的厚朴。他們凝神沉思,會心一笑,一怒,一疼,一激靈,一嘆息,這個瓜田啊,瓜兄弟,瓜大叔,寫得好,有擔當。
讀罷瓜田,默視周邊,景況不會有多大改善,夏天依然熱,冬天依然冷,貪官依然貪,難題依然難。但是,我們的心靈中,魂魄里,總會有一些舊影,在漸漸淡出,又有一些新芽,在悄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