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wū
(1)〈動〉哀嘆,《後漢書·袁安傳》:“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噫~流涕。”
(2)〈動〉輕聲哼唱。清·林嗣環《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之。”(《口技》)
(3
(4)舊時祭文常用以表示嘆息,後借指死亡,如“一命嗚呼”。均亦作“嗚呼”、“於呼”、“於戲”。明 倪元璐《袁節寰(袁可立)大司馬像贊》:“嗚呼!厥象惟肖,是之曰照。”
部首:口 筆畫數:7
筆順編號
:2513551
五筆86:KQNG 五筆98:KTNG
倉頡碼:RHSM 鄭碼:JRZA
區位碼:4656 四角號碼: 67027
GBK編碼:CED8 Unicode編碼:545C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汪胡切,音污。《玉篇》鳴呼,嘆辭也。《書·五子之歌》鳴呼曷歸。《集韻》亦作歍。
又與烏通。《史記·李斯傳》歌呼鳴鳴,快耳目者,眞秦之聲也。亦作烏烏。
又《集韻》烏故切,音惡。嘆傷也。《後漢·袁安傳》噫鳴流涕。《釋文》鳴,一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