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韓視窗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Jone和Hary提出關於人自我認識的視窗理論,被稱為喬韓視窗理論。

喬韓視窗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Jone和Hary提出關於人自我認識的視窗理論,被稱為喬韓視窗理論。
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
公開的自我,也就是透明真實的自我,這部分自己很了解,別人也很了解;
盲目的自我,別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卻不了解;
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別人不了解的部分;
未知的自我,是別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潛在部分,通過一些契機可以激發出來。
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認識自我的三條渠道

1、從我與人的關係認識自我:與他人比較,標準如何
人在社會,人與人交往,他人就是反映自我的鏡子,與他人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
通過他人了解自己。大文豪蘇軾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認識自己有時候的確比較難,一般來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周圍的人對我們的態度和評價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我們要尊重他人的態度與評價,冷靜地分析。對他人的態度與評價我們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
我們不妨,先從家庭中的感情擴展到外面的友愛關係,進入社會又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從這些關係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但是通過和人比較認識自己應該注意比較的參照系。
(1)、跟別人比較的是行動前的條件,還是行為後的結果?比如,大學生來大學學習,如果認為自己來自農村,條件不如別人開始就置自己於次等地位,自然影響心態和情結,而大學畢業後看行動後的成績才有意義。
(2)、必須明白,跟人比較是看相對標準還是絕對絕對標準?是可變的標準還是不可變的標準?經常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其實他們關注的可能是身材,家世等不能改變的條件,沒有實際比較的意義。
(3)、比較的對象是什麼人?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還是個人心目中的偶像或極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確立一個合理的參照體系,明確一個合理的立足點,對於自我的認識尤為重要。
2、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我:成敗經
(1)、通過自己的成就經驗了解自己。通過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也是一種學習。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成敗得失,其經驗的價值也因人而異。
(2)、通過自己的失敗經歷認識自我。對聰明又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他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有堅強的人格特徵,善於學習,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
(3)、通過自己的成敗經驗中獲得的自我意識。對於某些自我比較脆弱的人來說,失敗的經驗更使其失敗。他們往往不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改變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敗後形成怕敗心理,不敢面對現實去應付困境或挑戰,甚至失去許多良機;而對一有些自我狂大的人而言,成功反可能成為失敗之源。他們可能幸得成功便驕傲自大,以後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失敗的多,或成長過於順利,又有家世,關係,而一旦失去“保護源”,便一蹶不振,不能支撐起獨立的自我。因此一個能夠通過自己的成敗經驗中獲得的自我意識的人,由成敗經驗中獲得的自我意識也要細加分析和甄別,那么,他才有成功的希望。
3、從我與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自己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理想我)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通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要認識自己,我們必須要做一個有心人,經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表現,總結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我觀察是我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
(1)、自己眼中的我。個人實際觀察到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2)、別人眼中的我。與別人交往時,由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映而覺知的我。不同關係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不同,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統覺。
(3)、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許,即理想我。我們還可以從實際的我,自覺別人眼中的我,自覺別人心中的我等多個我來全面認識自己。但是,對於現代社會人而言,雖然有多個“我”可供認識自己,但形成統合的自我觀念比較困難。因為現代社會急劇變遷,改革開放後多元價值的影響,使現在的社會人的自我認識難以客觀、全面,這需要加強自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