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學之路:考古學人訪談錄Ⅲ

問學之路:考古學人訪談錄Ⅲ

書稿原為中國考古網刊登的對社科院考古所、國內知名院校等科研機構的考古學者的訪談。本書延續了《考古學人訪談錄》的風格,對安家瑤、杜金鵬、高星、李伯謙、劉國祥、劉莉、羅泰、趙輝、朱泓、朱岩石11位學者進行了採訪,訪談內容關注學者的學業經歷、工作歷程、心路心得等,展現了考古學人緣何從事考古以及從事考古的收穫。

基本信息

主編:王巍
執行主編:喬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
版次:1
印刷時間:2017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32586332

內容簡介

書稿原為中國考古網刊登的對社科院考古所、國內知名院校等科研機構的考古學者的訪談。本書延續了《考古學人訪談錄》的風格,對安家瑤、杜金鵬、高星、李伯謙、劉國祥、劉莉、羅泰、趙輝、朱泓、朱岩石11位學者進行了採訪,訪談內容關注學者的學業經歷、工作歷程、心路心得等,展現了考古學人緣何從事考古以及從事考古的收穫。

學人語錄

安家瑤: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包括對於現在的自己,我都想說,學無止境,考古工作很多時候都要面對新東西,所以要虛心好學,不斷地提升自己。
杜金鵬:考古學的魅力,在於它的神秘性,考古學家的工作就是破解一個個“謎”——有時看上去像是“猜謎”,其實最終是要“破謎”、“解謎”。
高 星:我當時就想去那裡好好地系統地學習,變成一個國際性的學者,而不是只能對我們本土的材料就事論事,做低端的考古匠。
李伯謙:要通過考古復原歷史,激勵現代人的創造精神和愛國情懷。只有了解過去,才能建設更好的未來。
林 沄:“考古是人認識自身和世界的重要途徑”,每個人每天都在重複著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而考古發現可以提供給大家一些新的發現、新的認識。
劉國祥:考古,苦中有樂,先苦後甜!常言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也是我的工作和生活理念。
劉 莉:我覺得現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得很蓬勃,可以說轟轟烈烈。尤其在網上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動態、新的發現,很是振奮。中國地大物博,從事考古學研究的人也很多,勢力很大,在國際上已經不能小視了。
羅 泰:說考古學跟歷史學有很大區別的人,不但誤會考古學的本性,而且誤解歷史學。
趙 輝:在西方,從物質文化史研究向古代社會研究的轉變是從文化的環境、經濟角度開展起來的,在中國則是由古代文明問題引領的,這是“殊途”,但是研究都直截了當指向了古代社會。這背後,是學術、學理的邏輯使然。
朱 泓:小河墓地如同一個時間膠囊,封存了小河人死後埋葬的所有信息,那么真實、那么美!
朱岩石:如果把考古作為一項事業,真的更需要隱忍和持之以恆,這方面我們以前受的教育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目錄

王 巍  序言 Ⅰ
安家瑤  巾幗不讓鬚眉 1
杜金鵬  心中有燈,腳下有路 19
高 星  探人類之源,嘗學術之先 43
李伯謙  探源堯舜禹,斷代夏商周 69
林 沄  明辨慎思,博學篤志 93
劉國祥  草原考古,魅力無限 115
劉 莉  曾經滄海,求索不輟 141
羅 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69
趙 輝  問學之路 193
朱 泓  孜孜不倦,探索創新 253
朱岩石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275

作者簡介

王巍,1954年5月生,吉林長春人。1982年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1995年獲日本九州大學文學(人文)博士學位,199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學位,是中國第一個獲得中日兩個博士學位的考古學家。擔任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歷史學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考古組評審、亞洲史學會評議員等職。已出版學術專著兩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喬玉, 199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專業。2003年在澳大利亞拉楚布大學獲得考古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考古網負責人,是中國公共考古論壇的重要策劃組織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地理信息系統在考古學中的運用、家戶考古、公共考古的實踐和理論等,出版專著一部,發表論文十餘篇。

序言

2013年夏季,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同仁來找我,談起他們出版社想出一套面向社會公眾,介紹考古學者的叢書,希望得到我們研究所的支持。我聽後很高興,欣然應允全力支持。
我之所如此痛快地應允,是因為我多年以來痛感民眾對了解考古知識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我們學界拿出來的面向社會公眾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介紹考古學知識和研究成果的著述卻比較匱乏,遠遠滿足不了民眾的需求。即便是有一些介紹考古學的著述,也多是以介紹考古發現為主,對主持這些考古發現和研究的考古人的介紹卻極為稀少。因此,社會公眾和考古人之間有一個無形“鴻溝”。考古學家在想什麼,做什麼,他們的學術經歷、治學心得、心路歷程等,這些十分生動、鮮活的“考古史”卻十分鮮為人知。《考古學人訪談錄》正好彌補了之一空白。
中國考古網是我所主辦的學科入口網站,多年來致力於宣傳考古學研究成果,同時積極探索公共考古活動的推廣,其中舉措之一即是精心組織了對考古學者們的專訪。《考古學人訪談錄》收錄了中國考古網對老、中、青考古學家的訪談,使讀者可以了解這些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的考古學家們從事考古發掘和相關考古研究的經歷和體會。訪談錄中收入的考古學家中,絕大多數是多年在田野考古第一線從事考古調查和發掘的學者。他們發掘的對象的時代和內容各不相同,有史前時期的村落,有歷史時期的都城,也有各個時期的墓地,可謂五花八門,豐富多彩。通過他們親身經歷和體會的講述,可以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還有的學者是從事諸如科技考古等通過其他田野考古之外的其它方法和手段進行考古研究的,這部分是考古學不同於一般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區別所在,同樣可以使讀者領略考古學的博大精深和與其它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千絲萬縷的聯繫,體會到考古學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交叉學科。
雖然接受訪談的學者們的研究領域千差萬別,各具特色,但他們有幾個共同的特點。
一是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治學精神。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追求真理,言必有據,絕不故弄玄虛,譁眾卻寵。在社會浮躁之風盛行的當下,考古學家的這種務實精神是特別值得提倡的。
二是敬業和奉獻精神。這些考古學家多數已經從事考古學研究三、四十年,甚至更長,他們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中國考古事業。考古工作需要到各地去進行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一年中有大半年出差在外,照顧不了家庭,自己的父母妻兒患病時往往不能陪在身邊。田野工作白天八小時在考古發掘現場,晚上回到駐地還要整理髮掘記錄,撰寫發掘日記等,一忙就到了十一、二點,因此,每天工作時間往往達十幾個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有一個信念就是,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三是艱苦奮鬥的精神。田野考古是室外作業,風吹、日曬、雨淋。一個發掘季節下來,白皙的皮膚會曬成“茄子皮”色,人會“顯老”好幾歲。春季颳大風,沙土會滿身滿臉,變成“土人”。夏季驟雨突襲,躲避不及,整個人頃刻變成“落湯雞”。酷暑季節,陽光暴曬,汗流浹背,汗水把衣服都濕透了,近視眼的人眼鏡片都被汗水浸濕了。考古學家們正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發掘任務,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考古成果。業外人士往往只看到一個個引人矚目的考古發現,殊不知每個發現背後都有著考古工作者的艱苦努力,都是他們汗水和心血的結晶!
這套書中收入的考古學家只是中國數以千計的考古學家中的一小部分,但他們可以說是中國考古學人隊伍的一個縮影。希望讀者們通過閱讀這套叢書,能夠加深對中國考古學家的了解,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想,有志向的學者群體,可以說是最接地氣,最執著,最堅韌的群體。他們為研究和復原中華民族的歷史,展現祖先創造的輝煌文明兒孜孜以求。希望全社會更加關心考古和文物保護事業,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珍貴的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