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龍窟

唐代龍窟遺址位於荷城區沿江路,東鄰風景秀麗的龜峰山。1957年,廣東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和高明縣文物工作人員在大崗山(現已闢為沿江路一部分)進行文物普查,在“探溝”中發現古陶碎片,並發掘出20多件陶器及墊燒物、釉渣、紅燒土等,經考證為唐窯器物。當時的《南方日報》曾以“廣東發現古窯址,高明縣算最老”為題作了報導。

簡介

唐代龍窟遺址位於荷城區沿江路,東鄰風景秀麗的龜峰山。1957年,廣東博物館考古學者和高明縣文物工作人員在大崗山(現已闢為沿江路一部分)進行文物普查,在“探溝”中發現古陶碎片,並發掘出20多件陶器及墊燒物、釉渣、紅燒土等,經考證為唐窯器物。當時的《南方日報》曾以“廣東發現古窯址,高明縣算最老”為題作了報導。
1986年,在省博物館專家的指導下,開始對大崗山東坡的一號唐代龍窯遺址進行發掘清理。該古窯從下向上延伸砌築,窯床傾斜25°,頂已塌落;中段殘長9.55米,前寬2.64米,後寬2.8米;窯壁夯土與磚合構,厚0.27米。窯內有一層厚10~14厘米紅褐色土層用以墊燒陶器,清理後可見窯床上有規則地排列著一個個經高溫燃燒過的圓窩,窩內還殘存著陶碗近百個。距龍窯20米開外發掘的兩處“探溝”中,發掘出碗、碟、缽、二耳罐四耳罐六耳罐、盆、缸、釜耳杯、爐、兩耳短頸展口壺等古陶十多種共上千件陶器,估計為廢棄物堆積層。陶器以施青釉為主,部分施醬釉,多呈短釉露胎;碗多作餅足、圈足、壁形足,造型有中、晚唐特色。
1987年3月,二號唐代龍窯遺址在大崗山北坡出土。龍窯殘長9.06米,前寬2.2米,後寬2.36米,壁厚0.2米,窯床傾斜13゜。上有墊燒托缽104個,陶器除上述品類外,還有燭台、反唇碗、器蓋等。

意義

唐代龍窯的發現,修正了長期以來“唐窯為饅頭窯”的推斷,對廣東古代窯業演變史提供了重要史實和線索,具有教高的考古價值。為保護這一珍貴的古文化遺產,1988年省、市、縣均撥款興建唐代龍窯遺址陳列館。該處被確定為廣東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唐代龍窯遺址,可以使人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源遠流長,為一千多年前勞動人民在高明這片土地上自強不息、富於創造的精神感到自豪,從而激發人們愛國愛鄉的熱情,樹立為加快高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鬥的雄心壯志。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