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自春秋起始的東周,從平王東遷立國,就天下大亂,禮崩樂壞,連姬姓的宗室諸侯也不再忠心輔佐。天子和諸侯的信用,要用交換人質來作保證,成為笑談。鄭莊公不循禮法開了先例,王綱已墮。而後,周王室與執政大臣鄭伯發生信任危機,鄭國是西周末至戰國初重要諸侯國之一,鄭桓公曾經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鄭武公也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鄭莊公繼承父親為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後來,周平王寵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派遣鄭卿祭足率領鄭軍在四月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溫地的麥,又於當年秋天再率領鄭軍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成周的禾,周鄭關係因此進一步惡化。周鄭互相懷恨,關係急遽惡化。日漸衰微的周王室為了防止鄭莊公獨攬朝政,就想分政給另一個姬姓國國君虢公,以保持政權的平衡。然而,鄭莊公不買周平王的賬,對周平王準備採取的這一舉措怨恨不已。
經過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見鄭莊公就不來朝,打算分權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於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質。周鄭二國交換人質以後,鄭莊公繼續留在朝廷輔政。
後續
公元前720年,周鄭交質事件發生不久後,周平王逝世,周平王的兒子狐準備回到東周繼位,但因一路哀傷過度,回朝後即病死。故由周平王之孫、姬泄父之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鄭莊公的兒子忽自然也離開東周回到鄭國。
周桓王即位後,有感周鄭交質有損東周顏面,為了壓制鄭國國君鄭莊公的權力,周、鄭交惡,兩國邊境爭執不斷, 公元前707年,雙方在繻葛(今河南長葛東北)開戰,鄭國將領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權威於是蕩然無存。
影響
東周
在周鄭交質後,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後來更在繻葛之戰中,被鄭國射中肩膀,這系列事件使周天子顏面蕩然無存,諸侯視天子為無物,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鄭國
在周鄭交質後,鄭國的勢力以及在諸侯方面的威信越發增強。鄭國充份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經常利用王室之名為自己謀私利,後來鄭國兼併了周邊的小國,侵奪許國,干涉宋、衛、魯等國。它還助齊國趕走入侵的北狄。可以說在周鄭交質後,鄭國國力一度到達巔峰。
評價
總體評價
周天子與鄭莊公想通過交換人質來緩解矛盾、取信對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雙方即使交換了人質,也還是不能夠維持他們之間的關係。反而為周、鄭後來交惡埋下禍根。
名人評價
左丘明: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任昉:何其不能折契鍾庾,而襜帷交質,人之無情,一何至此!
鄭望之:然不知周鄭交質,其後卒至交惡,果為失計,質亦何恤?
馮夢龍:腹心手足本無私,一體相猜事可嗤。交質分明同市賈,王綱從此遂陵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