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吳門畫工某[1],忘其名,喜繪呂祖[2],每想像而神會之,希幸一遇。 虔結在念,靡刻不存。一日,值群丐飲郊郭間,內一人敝衣露肘,而神采軒 豁。心忽動,疑為呂祖。諦視[3],覺愈確,遽捉其臂曰:“君呂祖也。”丐 者大笑。某堅執為是,伏拜不起。丐者曰:“我即呂祖,汝將奈何?”某叩 頭,但祈指數。丐者曰:“汝能相識,可謂有緣。然此處非語所,夜間當相 見也。”再欲遮問,轉盼已杳。駭嘆而歸。至夜,果夢呂祖來,曰:“念子 志慮專凝,特來一見。但汝骨氣貪吝,不能為仙。我使子見一人可也。”即 向空一招,遂有一麗人躡空而下[4],服飾如貴嬪[5],容光袍儀,煥映一室。 呂祖曰:“此乃董娘娘[6],子審志之[7]。”既而又問:“記得否?”答:“已記之。”又曰:“勿忘卻。”俄而麗者去,呂祖亦去。醒而異之,即夢 中所見,肖而藏之[8],終亦不解所謂。後數年,偶游於都。會董妃薨[9], 上念其賢,將為肖像。諸工群集,口授心擬,終不能似。某忽觸念夢中人, 得無是耶[10]?以圖呈進。宮中傳覽,皆謂神肖[11]。由是授官中書[12], 辭不受;賜萬金。於是名大噪。貴戚家爭遺重市,乞為先人傳影[13]。但懸 空摹寫,罔不曲似[14]。泱辰之間[15],累數巨萬。萊蕪朱拱奎曾見其人[16]。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注釋
[1]吳門:古吳縣的別稱,即今江蘇蘇州市。
[2]呂祖:即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道教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 一,因通稱“呂祖”。
[3]諦視:仔細看。
[4]躡空:猶踏空。
[5]貴嬪,宮中女官名。三國曹魏置,歷代相沿,位尊卑不同。
[6]董娘娘:指董貴妃,或稱董鄂妃,鄂碩之女,順洽十三年(1656)受 封,十六年(1660)死,娘娘,皇帝后妃的俗稱。
[7]審志:仔細記住。
[8]肖而藏之:摹畫其像而藏之。肖,肖像。此謂畫像。
[9]薨(hōng 轟):《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 後諸侯王及后妃之死,亦稱“薨”。
[10]得無是:該不是。無,通毋,不。
[11]神肖:傳神酷似。
[12]中書,清為內閣屬員,從七品。
[13]傳影:臨摹肖像。傳:傳寫,臨摹。影像,圖像。
[14]罔不曲似:無不委曲相似。罔,無。曲,委曲而成。《易·繫辭》 上,“曲成萬物而不遺。”
[15]浹(jiá夾)辰,古以於支記日,稱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為“浹辰”。《左傳·成公九年》:“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
[16]萊蕪:縣名,令屬山東省。
譯文
吳門有個畫工,忘了他叫什麼名字。喜歡畫呂洞賓祖師的像。每次想像著呂祖的樣子,他都感到心領神會。他很想有幸能見到呂祖,這個虔誠的念頭凝結在心中,使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呂祖。
一天,畫工正好遇到一群乞丐在城郊外喝酒。其中一人穿著破衣,露出了胳膊肘,但神采奕奕,氣宇軒昂。畫工心裡一動,懷疑他就是呂祖。仔細端詳了一下,越發覺得確實無誤。於是他一下子抓住那人的胳膊說:“您是呂祖!”那乞丐大笑起來。畫工執意說他就是呂祖,跪拜在地上不肯起來。乞丐說:“我真是呂祖,你又要怎樣呢?”畫工連連叩頭,求他指教。乞丐說:“你能認出我,也算是有緣。但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我們夜間再相會吧。”畫工還想再問,轉眼間,乞丐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畫工驚嘆著回了家。
到了夜晚,畫工果然夢見呂祖來了,對他說:“念你心意誠懇,我特來見見你。但你骨氣貪吝,不能成仙。我讓你見一個人好了!”說完向空中一招手,便有一個美麗的婦人凌空而下,衣著打扮像是皇宮中的貴妃。美麗的容貌,華貴的服飾,把屋子都照亮了。呂祖說:“這位是董娘娘,你要仔細看看記住了!”一會兒又問畫工:“記住了嗎?”畫工說:“記住了!”呂祖再次囑咐說:“不要忘了!”過了會兒,婦人離去,呂祖也走了。畫工醒後,感到很奇怪,便把夢中見的那個婦人,回憶著畫了幅像,珍藏起來,但終究不解是什麼意思。
又過了幾年,畫工偶然去京城遊玩,正趕上皇宮中的董妃去世了。皇上念董妃賢惠,要為她畫張像以流傳後世,便召集畫匠們,皇上描述了一番董妃的模樣,讓他們想像著去畫,但沒一個畫得像。這畫工聽說這件事後,忽然想起夢見的那個婦人,莫非就是董妃嗎?便將自已原來畫的那張像呈給皇上。皇宮中的人傳看了一遍,都讚嘆說畫得惟妙惟肖。畫工由此被封了中書官;但他不願做官,皇上便賜給了他一萬兩銀子。
從此,這位畫工名聲大噪。富貴大家都爭著用重金聘請他,為自己先輩們畫像。他只需憑空想像一陣,便無不畫得形像逼真。只十多天,這畫工便又掙了上萬兩銀子。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