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澗人民大橋

合澗人民大橋位於林州市合澗村南淅河之上,橋長九十丈,高三丈三尺,寬兩丈二尺,分九孔,為當時縣境第一大橋。

簡介

人民大橋原名“仙岩橋”,位於林州市合澗村南淅河之上,民間通稱“合澗大橋”。該橋始建於民國八年(1919),至十三年(1924)竣工,工期歷時五年。橋長九十丈,高三丈三尺,寬兩丈二尺,分九孔,為當時縣境第一大橋。

歷史記憶

合澗南臨淅河,河上自古無橋。每逢雨季河水暴漲,常阻斷交通為害社會。年復一年的民怨,引起了沙蔣村郭興義的關注。此人是當時林縣知名慈善人士,他靠商業起家,致富後多有義行。民國七年(1918),又首倡修建合澗大橋。他看此地上距“仙人岩”不遠,便提議將橋名定為“仙岩橋”。該橋為當時縣內最大工程,耗資巨大。郭先捐錢七千串。為籌措資金,又開辦了凌集煤礦,將所得利潤全用於大橋工程。1922年,民國總統徐世昌彰其德行,親授其手書“博濟為懷”匾額。同年,興義八十壽終。之後不久,大橋工地施工告急,其子郭樹森承父遺志,始終不懈,捐錢至兩萬餘串,終使大橋工程完工。
民國二十一年(1932),大橋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災襲擊,九拱橋眼被衝垮六拱。從此以後,交通再度中斷,時間長達十八年之久。

修復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派“老根據地訪問團”來到林縣,了解到重修合澗大橋是廣大人民迫切要求,省政府撥下專款並派遣技術人員,由大橋附近的五個區141個等政村組織民工義務出勤修建。工程於1952年11月1日動工,1953年6月3日竣工,歷時七個月。在三拱老橋北端接建新橋五拱,並將原“仙岩橋”名改稱“人民大橋”。

現狀

人民大橋建成至今,又已五十三年,在這半個多世紀中,它經歷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考驗和現代化載重汽車的軋壓。目前,仍老當益壯安然無恙,繼續為振興林州經濟貢獻著力量。
1979年,此橋被林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