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台北大橋是位於台灣北部河川淡水河之上的橋樑,連結台北市大同區與新北市三重區。該橋樑歷經多次改建,最近一次改建在1991年10月動工,1996年7月16日通車。長481.6米,寬44米。
此橋架設於淡水河最狹之處。目前屬於省道台1甲線其中一段。歷史
1889年
台北大橋的前身可追溯至清領時期,於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正式動工。1889年(光緒十五年)8月,由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完工,連結了三重埔(今三重區)與台北大稻埕埠頭。原本設計為鐵橋,礙於經費不足只好改為木橋。橋上鋪設鐵路軌道,兩側有人行道可通車馬。北岸特設鐵制鏇開橋,可隨時懸放便於船隻通行。由於木橋樁柱經常受到水浸,所以需要定期維修。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稱該橋為淡水橋,並於1896年進行修繕。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8月初,颱風侵襲台北導致淡水橋斷裂。台灣總督府決定修改鐵路路線,改經過板橋與樹林後再南下。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舊鐵道拆除,新鐵道與淡水河鐵橋興建完成,正式結束三重埔的鐵路歷史。淡水橋在當時是大龍峒和大稻埕一帶的重要轉口港,並帶動周邊欠發達地區的繁榮。
1925年
1920年(大正九年)4月3日舉行重建木橋的開通儀式,而修復完成的木橋也僅供人車通行,並將淡水橋改名台北橋。1920年9月4日,淡水河暴漲造成橋樑受損。1921年(大正十年)2月,總督府決定放棄再興建木橋,並著手重建適合現代車輛通行的鐵橋。竣工後,於台灣時間1925年6月18日上午十時舉行通車典禮,仍保留舊名台北橋。台北橋也成為台北八景之一的“鐵橋夕照”所在地。1960年,台北橋鏽蝕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決議拆除舊橋,重建一座新橋,並於1966年7月20日動工。
1969年至今
1969年11月15日,台北橋改建完畢並通車,從鐵橋改為水泥橋,為四線道路。當時要在台北大橋通行需要過橋費,一直到1977年7月1日才停收,而橋上的收費亭則到90年代中期進行改建工程時才拆除。1987年,因受去年中興大橋斷橋事件影響,以及交通日漸負荷過重,台灣省公路局決議改建,計畫將主橋原本的四線道改為的六線道,並於主橋兩側新建邊橋(副橋),將來規畫為機車專用道及人行道。自1991年10月動工,1996年6月中旬完工。於台灣時間1996年7月16日上午十時舉行通車典禮,當天中午十二時正式通車,即今日所見的台北大橋。周圍交通
目前台北捷運橘線以與台北大橋平行的方式從河床底下穿越淡水河。以下是大橋鄰近的兩個橘線車站:台北橋車站(新北市三重區,興建中)
大橋頭車站(台北市大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