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藻跡

定義

古藻跡(Palaeophycus Hall),屬遺蹟化石的一種。最初由Hall(1847)發現並描述於紐約Mohawk谷海相下奧陶統鈣質砂岩中,他把Palaeophycus分為6個遺蹟種。該遺蹟在套用中常與Planolites混淆,Pemberton和Frey(1982)重新研究了這兩個遺蹟屬,並區分出了Palaeophycus的5個遺蹟種。

成因

關於Palaeophycus的成因,Hall(1847,1852)認為是藻類的碎片,故名古藻跡;James(1885)首先指出Palaeophycus是內生生物的爬跡;Osgood(1970)認為其造跡者是捕食性的多毛蠕蟲類或腹足類;Pemberton和Frey(1982)也認為造跡生物有多毛類,但不局限於該類生物。該遺蹟可在多種環境條件下出現,其指示相意義不一。

分類

在歷史上文獻中描述的古藻跡約有50餘種,其中有44種(約占85%)為1847~1883年描述,當時只有為不同時代、不同地理區產出的化石,稍微有差別即定為新種,且有許多保存不完全。Pemberton和Frey主張真正屬於古藻跡的只有17個,可以劃分為三個類型,即P.tubularis,P.striatus和P.heberti型。當前在文獻中常見5個遺蹟種,其主要區別是:
(1)潛穴壁光滑,具有清楚的襯裡,外表無紋飾:①潛穴壁厚的為P.heberti (衛視及其細弱) ;②潛穴壁薄的為P.tubularis(光滑)。
(2)潛穴襯裡極薄,具有縱向細紋:①潛穴表面為連續平行紋的為P.striatus;②潛穴具不規則分枝紋的為P.sulcatus;③潛穴具橫紋與西總問相交錯的為P.alternatus。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