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古藺黃家揚琴發展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815—1953):彈唱階段。具體的表演形式有:1、在樂器伴奏下由一人清唱;2、一人自彈(琵琶)自唱;3、坐唱,即十餘人邊奏樂器邊唱曲調。
第二階段(1953—1960):發展階段。黃泗川的曾孫黃太瑤女士嫁到敘永後,在敘永組建黃家揚琴曲藝團,發展創新黃家揚琴,同時,其弟黃太敏等人也在古藺用揚琴曲調編寫新唱詞,與時俱進,走上街頭宣傳形勢和政策。
第三階段(1961—1985):頹廢階段。由於“文革”風起,黃家揚琴被列入靡靡之音遭到排斥。
第四階段(1986年至今):搶救階段。“文革”後,四川省曲藝協會曾派人到古藺找黃太瑤、黃太敏姐弟了解情況,錄製磁帶。2000年12月,古藺縣委、縣政府成立搶救救黃家揚琴領導組,用一個多月時間對黃家揚琴進行錄音、記譜、創作、排練演出,較及時地搶救了部分黃家揚琴,彌補了中河調四川揚琴的缺失,此為搶救階段。2001年,黃太瑤女士因病去世,對黃家揚琴藝術是一大損失。目前,相關部門及人員仍在對黃家揚琴的資料進行挖掘,並適時組織表演。
發展傳承
古藺縣城的黃泗川先生是清朝晚期的一名貢生,文化人,自幼酷愛音樂。他於1815年前後在與瀘州曲藝人士的頻繁交往活動中,學習和掌握了大量的四川揚琴中河調的曲藝節目。回到古藺後,在其黃氏大家族中組建了揚琴演唱班子,並代代相傳至今已有六代。近200年來,只要有空閒,尤其是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全族人都要聚在一起,素琴緩奏,慢唱清歌,閒恬高雅,其樂融融,古藺人稱之為“黃家揚琴”。
黃泗川先生的侄孫黃紹堂、曾孫黃太瑤等是傳承黃家揚琴的佼佼者。尤其是黃太瑤女士,她於1953年在敘永縣組建曲藝團,排演了《玉堂春》等一系列揚琴戲劇節目,將黃家揚琴搬上舞台與觀眾見面,使揚琴說唱藝術發展到了戲劇演出的新階段。她率領曲藝團在省內外演出上千場,為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也為傳承和發展黃家揚琴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2000年12月,古藺縣成立搶救黃家揚琴領導組,及時搶救黃家揚琴,彌補了中河調四川揚琴的缺失。
2009年,古藺黃家揚琴被確定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人物
2016年3月。四川省文化廳日公布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古藺黃家揚琴的傳承人黃強義被確定為省級非遺項目“四川揚琴(黃家揚琴)”代表性傳承人。
藝術流派
古藺黃家揚琴是四川揚琴的一部份,四川揚琴是四川的一種民間曲藝藝術,同四川清音等是姊妹關係。同四川清音一樣,四川揚琴也分為上河(成都)調、中河(宜賓、瀘州)調和下河(重慶)調三種流派,古藺黃家揚琴屬於四川揚琴的中河調。
揚琴內容
曲譜曲牌
•曲譜
古藺黃家揚琴是詞曲緊密相聯的曲藝藝術。它的唱詞幾乎都是元、明、清時期的戲劇名作,如《琵琶記》、《白蛇傳》、《轅門斬子》、《活捉三郎》、《魚腹藏劍》、《柳蔭紀》、《醉打金枝》、《三娘教子》、《玉堂春》等。但由於黃家揚琴近兩百年來都是口傳身授,沒有文字和樂譜記載,又因搶救黃家揚琴工作的時候最熟悉黃家揚琴的黃太瑤老人已經九十高齡,記憶功能衰退,所以只記得幾個戲的唱本了。現經搶救,錄音記成曲譜的有《蘇三起解》、《描容起程》、《清風亭》、《貴妃遊園》、《困窮途》及創作節目《秋順康抗災救災傳美名》。
古藺黃家揚琴通過一系列搶救後,現有錄音磁帶三盤,四個拆子戲及一個單唱段子《困窮途》的曲譜。
•曲牌
黃家揚琴是屬於曲牌體的曲藝藝術,它散記於曲譜中的曲牌有10多個,即:月頭、月尾、半邊月、奪子、甜皮、苦皮、中十字、謂調、哭皇天、金鈕絲、青板、四平調、滿江紅等。
伴奏樂器
古藺黃家揚琴的伴奏樂器主要是揚琴,輔之以笛子、二胡、琵琶、三弦、板鼓、碰鈴等。
表演服飾
古藺黃家揚琴因劇本為元、明、清時期作品,故上台演員服裝皆為古裝。但若是平時的清唱、坐唱,則可統一穿現代服裝。
曲藝特徵
古藺黃家揚琴中河調是瀘洲市內獨有的縣區。由於它的唱詞多來源於明、請時期的戲劇名作,因此詞句都較精美,區別於其他曲藝的特徵有:
1、調式:基本上為高調式,但曲譜中出現了“4”、“7”音,所以它在中國五聲音階的基礎上有了發展,增強了表現力。
2、音區:音域寬,使唱腔有開闊的迴旋餘地,有很強的表現力。
3、音程:級進多,因而曲調優美、抒情,但跳進少,因而曲調雄壯有力者少。
4、節拍:有一字,即一段三眼的三眼板,4/4;二流,即一段一眼的一眼板,2/4;跺板,即有段無眼,1/4;散板,即較自由的節奏。未見3/4、8分之幾的其他節奏。
5、速度:大約在每分鐘60至90拍之間,速度徐緩,這也是曲調優美的原因之一。
傳承困境
古藺黃家揚琴隨著一代代川承人的去世而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加之受現代影視傳媒等藝術形式的衝擊,古藺黃家揚琴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變小,現在僅存的兩代傳承人因生計需要而去從事醫學、商業等,古藺黃家揚琴瀕臨滅亡。
保護意義
由於古藺黃家揚琴蘊涵著較高的曲藝藝術和悠久的戲劇文化,並且可登大雅之堂,也可以親戚、朋友及家人自娛自樂,因而成為深受民眾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