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以下是幾種不同的說法:
1、五通廟祭祀五通神,五通神又稱“五聖”、“ 五郎神”,原是中國南方鄉村中供奉的神道。據說,唐末已有香火,廟號“五通”。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年)賜廟額為“靈順”。宋代由侯加封至王,因其封號第一個字為“顯”,故又稱“五顯公”。
五通廟,位於新陽雅里村江北大道,永和大橋北邊。古時,五通廟是南北兩岸來往主要渡口之一。邕江水上人家有著“靠江吃江”的傳統。 虔誠的擺渡人,祈禱平安的生意人,往返兩岸日夜勞作的農民,五通廟自然也就成為了 香火旺盛,主求財運的地方。現在,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來往 善男信女,燒香拜佛,求生貴子,虔誠者眾,據說很應靈。
三間平房,水泥砌成的香槽,牆上繪有 八仙過海、唐僧西天取經和一些純粹抽象的 塗鴉,還有一塊讓求子心切抱得光滑可鏡的觀音石。據說平時每逢初一、十五,這裡從凌晨起就擁擠得水泄不通,虔誠者眾。
2、五通廟建於明初,是朱元璋有感於跟隨自己征戰的陣亡將士變成孤魂野鬼無人祭祀,遂命各地遍建五通廟,南寧的五通廟即是這個時候所建。但原建築在“文革”時已毀,現在的建築是當地村民籌資重建。
3、五通廟,其實前身稱為“五公祠”。五公祠其實原來是祭奠陣亡將士的祠堂,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無名烈士墓。南寧的五公祠起源於狄青平叛廣西的時代,當時壯族首領儂智高揭竿占地為王,後來受到狄青的平叛,狄青的軍隊在廣西駐紮下來後,就搞了這個五公祠,目的是祭奠那些失蹤的、無名的、無親屬的將士。之所以稱為五公祠,是因為古代的軍隊最小的集體相當於我們現在軍隊的班,當時是五人為一伍,所以說,這個五公祠其實就是個無名烈士紀念碑,而且祭奠的是當時鎮壓廣西原住民的外來軍隊---狄青的部下。
地址
18路、20路、60路、69路、203路、801路。12路。
門票
5元/人。入廟前100米的小路旁有香燭紙錢出售。初一十五在早上10點前可去後堂喝百家米煮成的白粥,但必須要到最靠廟的榕樹下為五通廟專賣香燭紙錢,可得到一張喝白粥的票才能進去喝白粥,進去只需要付一次性碗錢(1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