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思邈,中國 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 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藥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 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 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捲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蒐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饑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孫思邈主要著作為 《備急千金要方》30卷和30卷。其他還有 《千金髓方》 、 《福祿論》 、《攝生真錄》 、 《枕中素書》 、 《會三教論》 、 《太常分藥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民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 藥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 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內容簡介
昔神農遍嘗百藥,以辨 五苦六辛之味,逮伊芳尹而湯液之劑備。黃帝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雖大聖人有意於拯民之瘼,必待賢明博通之臣,或為之先,或為之後,然後聖人之所為,得行於永久也。醫家之務,經是二聖二賢而能事畢矣。後之留意於方術者,苟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里之變,如能兼是聖賢之者,其名醫之良乎!(X2Y;p%l!U"e4u!u0O#y#T8H(o有唐真人孫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時之志,當太宗治平之際,思所以佐後庇民之事,以謂上醫之道,真聖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祖述農、黃之旨,發明岐、摯之學,經掇扁鵲之《難》,方采倉公之《禁》,前仲景《黃素》,元化《綠》,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經驗》,張苗之《藥對》,叔和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陶隱居之《百一》。自余郭玉、范汪、僧坦、阮炳,上極文本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目錄一通。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香港腳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總篇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濃德過於千金,遺法傳於百代。使二聖二賢之美,不墜於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至遠,上識於三皇之奧者,孫真人善述之功也。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http://www.eb-cn.net/bbs/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www.eb-cn.net/bbs/viewthread.php%3Ftid%3D2066
http://iask.sina.com.cn/cidian/browse.php?name=%CB%EF%CB%BC%E5%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