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作者:[美] 班凱樂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譯者:朱慧穎
出版年:2015-4-1
頁數:248
定價:CNY 23.80
裝幀:平裝
叢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ISBN:9787300210308
內容簡介
本書由Carol Benedict在其1992年史丹福大學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改寫而成。在書中,作者用六大章的篇幅,儘可能全面地從歷史、地理、傳染病學和社會等角度來論述晚清中國的鼠疫。從內容上看,本書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三章主要採用區域體系理論構建了區域內和跨區域鼠疫傳布的認識框架,後三章主要從政治和社會的角度探討晚清的鼠疫。作者利用地方志、醫書、報章雜誌和西方旅行者、中國海關醫官、美國領事館官員的觀察記錄等等中英文資料,比較成功地重建了清末中國鼠疫問題的全貌。不同以往的鼠疫問題研究者,該書不僅從醫學史的角度探討鼠疫的起源與傳播,更從社會史的視角探察鼠疫帶來的公共衛生問題引發的國家與社會、殖民政府與殖民地人民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該書是了解清末中國醫學、疾病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Carol Benedict, 中文名班凱樂,史丹福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美國喬治城歷史系教授、系主任。代表作是1.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為第一部研究中國近代鼠疫與社會變遷的專著;2. Golden-Silk Smoke: A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 1550-201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1),討論明清以來中國菸草消費史,本書獲2011年費正清獎。
目錄
導言
鼠疫的傳染病學
當代中國的鼠疫生態學
清以前中國的鼠疫記載
第一章中國西南地區鼠疫的起源(1772—1898)
18世紀的瘟疫(1772—1830)
19世紀的瘟疫(1854—1898)
結論
第二章鼠疫的地區間傳播(1860—1894)
雲南—嶺南鴉片貿易的發展
19世紀中期西江沿線的干擾和北海的崛起
鼠疫從雲南到嶺南的擴散
鼠疫從北海到廣東中部和東部的傳播
結論
第三章東南沿海區鼠疫的空間傳播(1884—1949)
概念與爭議
東南沿海區鼠疫的傳播
結論
第四章19世紀中國對鼠疫的醫學、宗教和行政反應
中國傳統醫學對鼠疫的解釋
關於鼠疫起源的民間信仰
社區對鼠疫的應對
官方對鼠疫的應對
結論
第五章市民行動主義、殖民醫學與1894年廣州、香港的鼠疫
廣州的市民行動主義:善堂對鼠疫的應對
香港市民行動主義與國家醫學的衝突
結論
第六章鼠疫與新政時期中國國家醫學的起源(1901—1911)
鼠疫、船舶檢疫和主權問題
袁世凱與警察指導的公共衛生
新式警察與鼠疫控制工作(1910—1911)
結論
結論
附錄台灣(1897—1917)、香港(1893—1923)鼠疫發病率與死亡率模式
附錄A香港(1894—1923) 、台灣(1897—1917)的鼠疫發病率與死亡率
附錄B香港(1893—1907)、台灣(1897—1906)的人口死因比較
參考文獻
叢書信息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共67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中華帝國晚期的權力與政治》,《清初耶穌會士魯日滿常熟賬本及靈修筆記研究》,《清末中琉日關係史研究》,《清代社會經濟史》,《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上卷)》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