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規則
區試田間管理遵循治蟲不治病的原則,要求不能拌種、不能噴生產調節劑。田間管理一般要求高於大田,那是指施肥,但實際上由於有治蟲不治病、不允許拌種等限制,而且實際操作上施肥、澆水跟大田管理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整體管理水平不會高於大田,但基本能發揮出品種的產量水平。
區域試驗從原理上說是唯一性試驗,就是只有品種不同,其他管理條件都要相同。但由於田間管理操作難免都能做到完全一致,比如地力本身可能就存在差異,澆水、施肥、甚至播種順序、品種間互相影響等都可能影響品種的表現。所以為了減小這些因素的影響,試驗設計採用三次重複、隨機區組排列的方式安排布置試驗。
區試按照作物生態區劃分組,比如當前國家小麥試驗分長江上游冬麥組、長江中下游冬麥組、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春水組、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黃淮冬麥區旱地組、北部冬麥區水地組、北部冬麥區旱地組等9組。河北省冬小麥試驗分冀中南水地組、冀中南水地優質組、黑龍港流域節水組、冀中北水地組、冀中北旱地組。
國家玉米試驗分京津唐早熟玉米組、東北早熟春玉米組、東華北春玉米組、黃淮海夏玉米組、西南春玉米組、西北春玉米組、東南玉米組、極早熟玉米組。
所以國家審定品種並不是在全國各地都適合種植,查看品種的審定公告,最後都有適宜推廣區域。
區試評價(統計分析)一般採用比對照品種的方式,近幾年也採用比同組全部參數品種平均值的方式輔助評價。品種比較評價項目除了區試記載的各種表現如產量、株高、抗病、抗倒、抗寒、抗旱,穗粒數、畝穗數、千粒重、容重等等信息,還要有多種專業鑑定或分析:抗旱、抗寒、抗病、品質、特徵特性描述等等。對照品種的選擇當然非常慎重,穩產性好的品種才能作為對照。
流程
試驗流程一般是這樣的:一個品種的審定要經過幾關的考驗,層層選拔,逐級遞進,不符合標準就淘汰,這幾關分別是預備試驗、小區試驗、生產試驗。預備試驗相當於幼稚園,不設重複,一組可以容納上百個品種,如果合格進入小區試驗,也叫區域試驗;小區試驗相當於國小階段,一組一般不超過16個,三次重複,隨機排列,小區面積小麥為13平方米,玉米為20平方米,一個品種要經過連續2年小區試驗,如果合格進入生產試驗,也就是大區試驗;生產試驗相當於中學階段,顧名思義就是用接近大田生產條件的種植方式檢驗鑑定品種,一般要求一個品種的面積0.5畝(333平方米),生產試驗一般也是一年,個別品種需要2年,小區第一年表現好的同時進行生產試驗。從生產試驗到審定一般也會有一部分淘汰。一個品種從參加試驗到獲得審定至少需要3年時間。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育種家審定品種通過率,以預備試驗參試品種為基數,審定通過率,小麥玉米一般為1~5%;以育種家穩定組合為基數,審定通過率,小麥估計在萬分之一左右,玉米更少,可能也就三十萬分之一左右。
品種審定公告中的產量都是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點(站)實測後的平均產量,每個試驗點(簡稱試點)的產量獲取都有統一方法,是經過篩淨、統一折標準水分12.5%後產量。看品種審定公告不要只看一個品種的絕對數據,要比較地看才有意義。
改進
1、區域試驗對照品種缺乏標準。比如國家黃淮海玉米試驗對照品種曾經是掖單19、農大108,2006年之後是鄭單958,這些品種的生育期、株高、穗位、抗倒、耐熱、病害、產量等性狀沒有建立可比性的標準數據,所以審定過的品種很難做比較性研究,比如我們當前審定的品種比十年前審定的品種產量提高沒有、提高了多少,幾乎無法說清。
2、區域試驗數據沒有實現應有的價值。區域試驗不但是鑑定品種優劣的試驗,也是氣候類型、栽培管理方式、品種互作試驗,每年有大量的觀察、記載數據,是研究良種良法配套最好的參考數據,是發現品種優點與缺陷的最好參考。但是當前的區試總結沒有公開,而且考慮到減少跑點人為篡改數據,甚至不對參試品種報審人發布數據。這種狀況客觀上是對試驗數據的極大浪費、是對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
3、區域試驗投入嚴重不足。區域試驗儀器、設備、地力均勻性、人員待遇、管理模式都存在嚴重不足或缺陷,影響了區域試驗質量。在防止人為跑點影響試驗客觀性上缺乏技術支撐,區域試驗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事實上區試腐敗主要篡改產量數據,對於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一次性收穫的作物,產量獲取可以由品種審定委員會直接組織機械統一收割,收割後隨即獲得產量數據。國外種子公司育種收穫都是這樣,我們以舉國之力不能說買不起這樣的收穫機械。
4、區試評價仍顯粗糙,離科學、準確、細緻、全面評價品種的套用性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每年審定大量品種,但是許多品種在提高總體產量上,以及豐富套用品種的遺傳基礎上沒有多大貢獻,甚至毫不誇張地說給生產上輸送了很多“拉後腿”的品種。企業得到了利益,整個農業生產的發展卻受到了阻滯。比如玉米品種在黃淮海片推廣的品種有幾十個,如果精確統計3年的各品種的產量表現,肯定會發現好多品種實際上比優勢品種減產達到極顯著水平。再比如當前審定的好多小麥品種有抗寒性差等致命缺點,導致2010、2011年大面積凍害絕收。再比如有重大減產可能的感病缺陷玉米品種,或者有高溫不育缺陷的玉米品種,不但通過了審定,而且沒有任何風險提示。
5、對區域試驗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應有的地位。區試的社會價值是業界的共識,但仍停留在口頭重視階段,就像都知道農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但長期以來無論在政策投入上、還是領導、民眾觀念中大都不重視農業。所以對區試投入不足,管理鬆散。區試雖然不能創造品種,但卻是從每年培育出的成千上萬新品種(系)中篩選出高產、穩產品種的唯一科學方法。育種單位或個人可以通過新品種推廣獲取相應收益,但是區試無法獲得任何收益。所以育種有原動力,而區試是公益性行為,是市場行為不願意做也無法做好的事情。而區試跟育種一樣需要極致的專業精神和專業技術,不像某些人理解的可以稍加認真就可以做好。區試的改進空間任重道遠。所以國家應該大力扶持區域試驗研究和實施以及基礎育種,而套用育種和新品種推廣只需給政策或者交給市場就可以了。而國家似乎在所謂超級水稻育種、超級玉米育種、品種推廣上很樂意大手筆投入,殊不知,現代化的區域試驗是這些東西的基礎,而且比超級水稻育種之類要重要多。看看先鋒公司和孟山都公司等國外公司是怎么做區試的,就知道我們是多么落後。
6、區試管理存在太多風險因素。品種審定依照種子法規定,是由品種審定委員會執行,而實際上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成員大部分是兼職,沒有真正做個區試工作,沒有對田間操作情況有所掌握,缺乏對區試過程和數據的真正了解和數據內涵的理解,品種評價實際運作在少數人的手中,評價質量高低全靠少數幾個人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來保障,缺乏有效監督和制度保障,這是潛在的系統風險之一。
區試點分屬於試驗站、農科院、或種子企業,人事任免、區試人員工資待遇試驗管理單位幾乎無權過問。管理的局限性實際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