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盛樂別稱]

盛樂或稱盛樂古城,是拓跋鮮卑代時的北都。具體地址由年代久遠而無法確定,經考古證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之北的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為盛樂城遺址。

拓跋鮮卑遷居盛樂,由遊牧民族崛起,建立代國和北魏,盛衰延續長達將近300年。自始祖拓跋力微以下,有十幾位首領和皇后在盛樂去世。盛樂城延續使用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到隋朝築起為突厥民族居住的大利城,唐朝先後改置為雲中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振武軍城。遼置振武縣,金改鎮。

盛樂古城穿越多個朝代,承載著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歷史沿革

魏晉時期

拓跋力微三十九年夏季四月,在盛樂祭祀上天,各部君長大人都來盛樂助祭,只有白部大人遲疑不到。白部大人即慕容鮮卑大人。慕容部人皮膚潔白,被稱作白部鮮卑。拓跋力微把白部大人殺掉。殺掉白部大人,遠近恭敬,無不震服。斬殺白部大人,證明拓跋部在盛樂所建立的國家,具有強有力的鎮壓之權。拓跋力微在盛樂發表宣言告訴各大人說:“我遍觀前代匈奴、蹋頓之流,苟且貪圖財利,抄掠邊境民眾,雖然有所獲取,而他們的死傷不足相補,更招許多仇敵,百姓困苦,不是長遠計策。”這既是拓跋力微向各部大人發表宣言,也是宣布的立國之策。於是拓跋部同魏晉友好親善。拓跋力微遷居盛樂後,統有四大部,還有許多小部落,總計大、中、小部落108個。所統的四大部是鮮卑拓跋部、鮮卑沒鹿回部、鮮卑白部、烏丸部(烏桓和北方胡人)。蹋頓是東漢末年的烏丸王。盛樂統領的烏丸王是庫賢。拓跋部據有統率權,拓跋力微取得了世襲的大酋長之位,是這個部落聯盟的國主,統領了整個漠南之地。拓跋珪即位後,尊崇他為始祖。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八王之亂”愈演愈烈。一分三部的拓跋鮮卑,開疆興邦,分別擴大了自己部落的勢力範圍,當時被稱為桓穆時期。這個時期,匈奴後裔劉淵稱王割據,建立了漢國,開始了兩晉十六國時期。西晉為了抵抗漢國,和拓跋猗厓、拓跋猗盧結成軍事盟友。而後,拓跋猗盧一統三部,得到西晉雁門之北五個縣的領地。西晉朝廷先後詔令晉封猗盧為大單于、代公、代王。猗盧雄居盛樂為北都,以舊平城為南都,揚威北疆。《魏書·序紀·穆帝》記載:“六年,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城以為南都。”六年即公元313年,晉愍帝建興元年,盛樂作為拓跋鮮卑的都城已有55年。公元315年,猗盧在盛樂建立了代國。

代國時期

北都[盛樂別稱] 北都[盛樂別稱]

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拓跋什翼犍在後趙襄國和鄴做人質,耳聞目睹了中原的農耕文明。那裡是麥棉之鄉,中原的農耕文明,不能不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襄國、鄴,農耕文明悠久。戰國魏文侯西門豹在鄴,曾破除當地“河伯娶媳”的迷信,開鑿渠水,引漳灌溉農業。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後,開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公元340年春,也就是他即位的第三年,把都城移到雲中的盛樂宮。移都是出於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這是拓跋鮮卑史上的首創。當初,拓跋什翼犍前往襄國,跟從的有五千多家,10年後,五千多家也都學會了農耕,返回盛樂,急需安置到一個可以從事農耕的地方。拓跋什翼犍所以要移都雲中盛樂宮,看中的是那裡可以廣辟農田,發展農耕。城邑是農耕文明的產物。發展農業對一個遊牧民族來說,各方面都需要有較大的轉變。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隨之要有耕作農具的製造、糧食的儲存加工和能工巧匠的培養引進。這些問題都擺在面前,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是要建一座城邑,才能設定官署,才能屯軍保衛,才能讓民眾居住,發展工商各業。雲中盛樂宮簡稱雲中宮。因其在漢雲中郡境內而得名。《水經注》記載:“雲中宮在雲中故城東四十里。”按照這一記載,雲中宮西距雲中故城40里,東距盛樂不足40里,北距陰山80里,南距黃河君子津(今清水河縣喇嘛灣)100里。這個位置正好是和林格爾縣代州窯古城遺址。這一遺址處於敕勒川平原中心地帶,四周一馬平川,為荒乾水、白渠水、金河的下游,易於灌溉,土地肥沃。
代王拓跋什翼犍移都雲中盛樂宮,並沒有廢除舊都盛樂。移都的第二年,他又在舊城的南八里建築盛樂城。《魏書·序紀》記載:“四年秋九月,築盛樂城於故城南八里。”其實,這兩座城,一座是代國的東都,一座是代國的西都。後來,雲中盛樂宮成為北魏的行宮。

北魏時期

公元386年四月,拓跋什翼犍孫子、代王拓跋珪創建北魏,定都盛樂,稱魏王。代國當時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糜子。因為糜子可以加工炒米,炒米是北方人最方便的食物。糜子秸稈俗稱糜穰,是上等飼草。公元367年,前燕的軍隊攻打敕勒,經過代國,軍隊踐踏了糜田,拓跋什翼犍怒斥他們,最後引發了一次大戰。《資治通鑑·海西公太和二年》記載:“初,厲(前燕下邳王慕容厲)兵過代地,犯其穄(ji)田,代王拓跋什翼犍怒。燕平北將軍武強公以幽州兵戍雲中。八月,拓跋什翼犍攻雲中,棄城走,振武將軍慕輿賀辛戰沒。”拓跋什翼犍大敗前燕的軍隊。拓跋珪去世後,諡號北魏道武帝。
公元398年拓跋珪稱帝,開啟了封建帝制,北魏走向鼎盛的盛樂時代。盛樂從拓跋力微以來,有15位拓跋部的首領在此即位,另外代國的7位代王中,有6位代王以盛樂為都。拓跋部定都盛樂以來,由拓跋猗盧、拓跋翳槐、拓跋拓跋什翼犍分別在公元313年、公元337年、公元341年三次建築盛樂新城。公元398年秋,在滿朝文武大臣的勸進下,魏王拓跋珪登基稱帝,始設天子旌旗。這時,盛樂不僅僅是西部大人之都、大單于之都、代王之都,而且是北魏之皇都,盛樂本土成為名副其實的帝王之鄉。拓跋珪馳驅陰山南北和大漠東西,征伐四方,北部疆域恢復到西部大人時所統領的範圍,陰山以南占領了河套黃河以南朔方的河南之地,收復了桓穆時期西晉割讓的句注、陘嶺以北的土地。拓跋珪大破庫莫奚、解如部、高車、匈奴別部、柔然等部族,獲得很多人口。從前很多叛亂無常的部落也都來歸附。到公元398年挺進中原之前,北魏人口已達200萬。

古城遺址

盛樂古城遺址城址,平面大體為南北較長的五邊形,大約東西1 550米寬,南北2 250米長。城牆殘垣最高有5米,最低有1.2米。古城分南北兩大區。南區南北長650米,其中西部城區下面疊壓一座小城,大略為方城,南北長470米,西南角被河沖刷。北區面積較大,城址中央有一土丘,稱為大煤山。城內街道依稀可辨。東西大街從大煤山前通過,連線東西城門。南街正對大煤山,北街在大煤山東側直抵北門。南街西邊有一台基,稱為小煤山,上面留有建築痕跡。南區為漢代成樂古城。魏晉時拓跋鮮卑的盛樂古城遺址在北區內。定襄郡12個縣都有古定城遺址。成樂、武進、武城在和林格爾縣境內。定陶、定襄在呼和浩特賽罕區境內。桐過、駱在清水河縣。其餘5個縣分布在今烏蘭察布市。

地理位置

盛樂環山繞水,是出塞入塞的要衝。南北一馬平川,東山到黃河200里,南山至陰山一百多里,距地域戰略重要且產鹽的參合陂(在今內蒙古涼城縣)僅80里。因為鹽是人畜的重要營養物質,自古由官方經營,《魏書?食貨志》曰:“鹽池天藏,資育群生”。中陵水(渾河)流經盛樂南部山區全境入黃河,荒乾水(大黑河)、白渠水(茶坊河)、金河(寶貝河)都由芒乾水匯入黃河,這幾大支流使盛樂地域成為塞外水草最為豐美的地方。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其中馬蓮、芨芨、沙棘、檸條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耐乾旱,植株高,大雪埋壓不了,是牲畜冬天最喜歡的食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