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山洞遺址

北京人山洞遺址

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

基本信息

世界上研究人類起源的、著名而重要的科學考察基地--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約50公里的房山區周口店村旁的龍骨山上。這裡是中國猿人遺址,亦稱為"北京人"遺址。70多萬年前,北京人的祖先就生活、藏身和保存火種在龍骨山上的天然洞穴中。在漫長的幾十萬年間,北京人在洞中留下了大量的遺物,還有他們的一部分遺骸。本世紀初,工人在開採石灰岩的時候,發現了這些早已被人們遺忘的洞穴。

1918年,中國北洋政府所聘的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得知在周口店一帶發現了古動物化石堆積。1921年,安特生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丹基等人,於龍骨山北坡發現了埋藏化石更豐富的地點,即聞名於世的"周口店第一地點",便於當年和1923年在這裡進行試掘和採集,取得一些成果,不僅採集到一些動物化石,還先後發現兩顆人牙化石。1927年,由瑞典古脊椎動物學家B·步林和中國地質學家李捷主持,對"周口店第一地點"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1929年12月2日,由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獨立主持,在此發掘出一塊距今約60萬年前的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為"北京猿人"。訊息一經公布,在當時被譽為"一顆重磅炸彈",震撼了世界學術界。

此後,科學家們又在周口店進行了連續數年的發掘工作,陸續在龍骨山上發掘出一些猿人使用過的石器和用火遺蹟。通過對這些考古資料的研究,證明北京人距今約69萬年,屬直立人,他們過著以狩獵為主的洞穴群居生活,已經能夠使用和製造粗糙的石質工具,並已學會使用火來取暖和吃熟食。特別是保存在洞內的幾個灰燼層,最厚的一層超過6米。過去,在歐洲等地發現了不少人類用火的證據,但它們的年代一般不早於距今10萬年左右的尼安德特人時期。當今北京人用火遺蹟的發現,把人類用火歷史大大地提早了。這時的北京人尚處在舊石器時代早期。

在北京人被發現之前,世界上雖然有德國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印度尼西亞爪哇的直立人等人骨化石相繼被發現,但尚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即使是持進化論的學者,對於人類的起源問題、人骨化石在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的地位問題,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從北京人頭蓋骨以及石器、用火遺蹟被發現以後,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確認,從而基本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1933年,在裴文中先生主持下,於龍骨山山頂洞穴內又發現距今約1.8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它們大約代表著10個人的遺骸,其中有三個完整的成年男女的頭蓋骨,被定名為"山頂洞人"屬晚期智人,具有原始蒙古人種的特徵。考古認為:這三個人是有意被埋葬的,入葬時在死者身上還撒下了紅色的赤鐵礦粉末。在出土物中,還有骨針和各種裝飾品。這是所發現的迄今我國最早的埋葬。研究證明,山頂洞人不僅掌握了熟練的狩獵、捕魚技術,還學會了套用骨針縫製獸皮衣服,學會了打孔技術,貝殼、獸牙等做成項鍊來美化自己,還有相當進步的製造裝飾品的工藝技術,並產生了原始宗教萌芽。山頂洞人已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在周口店遺址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山頂洞人化石,以及大批石器等,均被美國人運走,全部珍貴文物至今下落不明,成為一個世界所矚目的重大懸案。

1966年,在周口店再次出土了一件北京人的頭蓋骨,其形態特徵較以往發現的猿人化石具有更進步的性質。

1973年,在龍骨山東南角還發現了介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距今約10萬年前的古人類牙齒化石,被定名為"新洞人"。這是一種新的人類,屬於古人(早期智人)階段。這些在這裡生活過的新洞人比北京人的生活時期要晚,但比山頂洞人要早得多。在考古中,正好填補了二者之間的空白期。所發現的牙齒化石的特點是比猿人的短,這是由於多食熟食之故;但比山頂洞的人大,且牙根也長。因此,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有了代表人類發展三個階段的人類化石及其文化和居住地,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幾十年來,對北京周口店村各洞穴發掘工作的結果是:挖出了大約3萬立方米的堆積物(約為全部堆積物的一半),6個頭蓋骨,15個下頜骨,153顆牙齒,以及一些肢骨、面骨等,代表了40多個男女老少的北京人化石,還有10萬件左右石器,大量的、種類約在100種以上的動物化石,以及大量的用於熟食、取暖的灰燼。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聞名於世。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

周口店最早發現的地點是第6地點,是瑞典科學家安特生於1918年發現的。1921年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斯丹斯基,發現了周口店第l地點,同年發現了周口店第2地點。1927年步達生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這一年是周口店正式遺址開始發掘,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參加發掘工作,並發現了周口店第3和第4地點,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也是新地點的發現者,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5、7、8地點,找到了“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同年將已發現的地點,以“北京人”遺址為第1地點,其餘的依序編號及至第9地點。在20號地點以前,包括山頂洞,或為裴文中領導下或為賈蘭坡領導下發現的。第20至24地點是在賈蘭坡領導下找到的。

“北京人”遺址位於周口店村西。有兩座東西並列的山丘,東邊的一座有一個大山洞,俗稱猿人洞,1929年後,叫周口店第一地點,東西長約140米,中部最寬處約20米。

周口店遺址第一地點,又稱“猿人洞”,即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出土地點。1921年和1923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與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並進行了試掘,1927年開始正式發掘。由步達生負責野外工作和人類化石研究。1927年發現了一顆保存很好的人類下臼齒化石,步達生經過仔細的研究,提議給這種中國古代的人類一個古生物學的學名:“中國猿人北京種”,後來葛利普教授將之命名為“北京人”,這個通俗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周口店第1地點從1921年發現和發掘起,已下挖了40多米。宛如一口深井。已挖堆積還不到全洞堆積物的一半。

“北京人”化石從第ll層至第3層均有發現,共出土骨頭6具、頭骨碎片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枚、股骨7件、脛骨l件、肱骨3件、鎖骨和月骨各1件以及一些頭骨和面骨破片。這些“北京人”遺骨分屬40多個體。但絕大多數人化石,在珍珠港事變前後,下落不明。現存的第1地點的人化石,保存在我國的有7枚牙齒、1段肱骨、脛骨1段、頂骨和枕骨各1件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下頜骨;1927年以前發現的三枚牙齒則在瑞典,由早期周口店工作的步林保管著。

在周口店第l地點發現用火遺蹟,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包括五個灰燼層、兩處保存很好的灰堆遺存,燒骨則見於有人類活動的各層,此外,還發現燒過的朴樹子、燒石和燒土塊,甚至個別石器有烤灼的痕跡。對用火遺蹟的研究,可知“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種的能力。燒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也用樹枝和鮮骨作薪。

石器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人”創造了三種不同的打片方法,主要用砸擊法,生產出長20一30毫米的小石片;常見長度為20—40毫米;工具分兩大類,第一類包括錘擊石錘、砸擊石錘和石鑽,第二類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錐和球形器。

設計原則

根據北京人遺址旅遊區發展的需要,對標識牌、無障礙設施、自動導遊機、道路指示牌、停車場等設施進行改造更新設計,繼續完善旅遊區基礎設施,滿足遊客多樣化需求,提升景區旅遊形象,擴大客源,本景區管理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景區管理規劃設計中充分結合北京人遺址旅遊區與歷史、自然的結合,突出其文化歷史特徵與山水、園林充分融合的理念,渲染出“人類、歷史、山水”和諧共處的氛圍。

景區內標識牌、無障礙設施、自動導遊機、景區外道路指示牌、停車場等設施人性化設計是要在保持各類設施的科學合理功能同時,設計中注入歷史的、心理的、文化的、與景區特色和諧的因素,從設施設定內容、分布、設施安全性等方面,都要以方便遊客為第一導向,標識牌、無障礙設施、自動導遊機、旅遊區外道路指示牌、停車場等設施的內容、形式、設定等都應規範化,符合國家相關法規和國際慣例。一是設定內容要完整,儘量滿足各類人群的不同需求;二是要成體系設定,各類設施都應建設為一個完整整體;三是設施布點合理、鮮明。標識牌、無障礙設施、自動導遊機、旅遊區外道路指示牌等設施都是在某一特定的範圍內按照一定的關係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因此,必須以系統規劃的思想,對各類設施進行全面的功能規劃、組合規劃和管理規劃,形成旅遊區各類設施的系統化,從而可以更好的實現其服務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