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布里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桿”,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馬爾克斯童年照 馬爾克斯童年照

加夫列爾·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他的童年時代在外祖父家度過。外祖父是個受人尊敬的退役軍官,曾當過上校,性格倔強,為人善良,思想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有一肚子的神話傳說和鬼怪故事。馬爾克斯7歲開始讀《一千零一夜》,又從外祖母那裡接受了民間文學和文化的薰陶。在童年的馬爾克斯的心靈世界裡,他的故鄉是人鬼交混,充滿著幽靈的奇異世界,以後,這就成了他創作的重要源泉。

1940年,馬爾克斯遷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在大學期間,馬爾克斯如饑似渴地閱讀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詩歌,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 不久那家報紙被哥倫比亞政府查封,於是他被困在歐洲。同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枯枝敗葉》。1958年,馬爾克斯與他相愛已久的戀人梅爾塞德結婚,1959年,馬爾克斯為古巴通訊社“拉丁社”在波哥大、古巴和紐約工作。 1959年應邀參加古巴革命勝利慶典並在切·格瓦拉領導的拉丁通信社工作。

輝煌時期

簽名 簽名

1961年到1967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妻子梅爾塞德斯、兩個兒子羅德里戈和貢澤洛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在那裡他擔任記者、公關代理人,從事電影腳本寫作,並繼續創作小說。1967年《百年孤獨》出版後,立即被評論家譽為一部傑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並為他贏得各類獎金,並使馬爾克斯可以全身心投入寫作。1972年,他的又一部非凡的短篇小說集《一個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純真的埃倫蒂拉和殘忍的祖母》出版。1975年,他又發表了《家長的沒落》,這是一部關於一個獨裁者的長篇小說,馬爾克斯花了很長時間才寫完它。 同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

1982年馬爾克斯(左)領取諾貝爾文學獎 1982年馬爾克斯(左)領取諾貝爾文學獎

1975年以後,馬爾克斯大部分時間住在墨西哥城,儘管他們一家在巴黎和波哥大也有寓所。他涉足新聞行業的許多方面,並發表了許多公開的政治宣言。他是一個地道的左派,並與古巴的菲德爾·卡斯楚有很好的私交;但他經常提醒採訪者,他從來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堅認,拉丁美洲人應該有尋找解決自己問題的方式的自由。 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同年,哥倫比亞發生地震,他回到祖國 。1985年,《霍亂時期的愛情》發表,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稱為“一個老式的幸福的愛情故事”。1986年,他的報告文學《里丁智利歷險記》第一版被智利政府在聖地亞哥公開銷毀,不過這一事件保證了它後來幾版的暢銷。小說描述一個流亡國外的著名電影導演,秘密地回到他的祖國智利,拍攝一部皮諾切特政府統治下的人民的生活紀錄片的經歷。

晚年經歷

2003年古巴雪茄節晚宴上與卡斯楚交談 2003年古巴雪茄節晚宴上與卡斯楚交談

1990年,馬爾克斯與代理人卡門到訪京滬,隨處可見的盜版書惹惱了馬爾克斯。此行後馬爾克斯撂下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自己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獨》。 1999年得淋巴癌,此後文學產量遽減,2006年1月宣布封筆。馬爾克斯家族有老年痴呆遺傳史,馬爾克斯在患淋巴癌後為了抗癌接受了化療,導致大量腦部神經元缺失,這加速了他罹患老年痴呆症。據悉,今後可能無法再從事創作活動。 在2008年。卡門等人來到中國,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考察、評估。終於,2010年,中國得到了《百年孤獨》的出版授權。之後,《我不是來演講》、《霍亂時期的愛情》等多部馬爾克斯作品在中國陸續出版。

人物離世

2014年4月18日,據法新社報導,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於台北時間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歲。

作品年表

年份作品名稱原文名
馬爾克斯中文簡體作品封面 馬爾克斯中文簡體作品封面
1947《第三次辭世》
1955《枯枝敗葉》La hojarasca
1958《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 scriba
1962《藍寶石般的眼睛》Ojos de perro azul
《惡時辰》La mala hora
《格蘭德大娘的葬禮》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 Grande
1966《百年孤獨》Cien años de soledad
1970《落難海員的故事》Relato de un náufrago
1972《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純真的埃倫蒂拉和殘忍的祖母》La increíble y triste historia de la cándida Eréndira y de su abuela desalmada
1975《家長的沒落》El oto o del patriarca
1981《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
1982《番石榴飄香》El guayava común agita la fragancia
1985《霍亂時期的愛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1989《迷宮中的將軍》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
1992《奇怪的朝聖者》Doce cuentos peregrinos
1994《關於愛和其它惡魔》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
1996《綁架》Noticia de un secuestro
2002《活著為了講述生活》Vivir para contarla
2004《苦妓追憶錄》memoria de mis putas tristes
2010《我不是來演講的》yo no vengo a decir un discurso

寫作特點

主題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孤獨”思想一直貫穿於馬爾克斯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畫了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本質的“孤獨”。馬爾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們指出“孤獨”的癥結: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生活現實,只能使我們顯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們越發感以孤獨。 馬爾克斯正是描寫以死亡為背景的種種生活現象下的孤獨。如:夢境中的孤獨、困境中的孤獨、面臨他人死亡時的孤獨、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獨等。

從某種意義上講,“孤獨”思想的原因是馬爾克斯的創作理念在於向讀者揭示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所處的封閉、落後、腐敗和獨裁的社會氛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是這樣一朵成功的花。作者表達含蓄,描寫細膩,用平穩的敘述語氣從意象的不確定性中讓讀者慢慢去體味孤獨的更深層含義,讓人們進入更為理性的思考,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它具有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的魔幻色彩,獨具一格,“營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貧困”。

又如,他的短篇小說《巨翅老人》虛構了一個天使落難人間的故事,表現了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文本中“天使” 的人間之旅不僅是展示人間的虛偽、殘酷、自私以及人間與上帝,即人間與美德之間隔膜的過程,更是對傳統形上學中宗教信仰、理性文明以及終極意義里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消解過程,是揭示不確定因素,使讀者擺脫時空界限,從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審視文本,根據現實,重構文本的過程。在《禮拜二午睡時刻》這篇著名的短篇小說中,作者通過母親為兒子上墳的故事,生動地刻畫了南美洲人民的生存狀態。她莊嚴的神情與意味深長的回答拷問著小鎮人的心靈,也在拷問著南美洲人的心靈。人物角色戲劇性的置換,使母親堅韌的形象躍然紙上,也深刻地隱喻著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在小說《家長的沒部》中,他通過繁雜的細節描寫,表現獨裁者的興盛衰敗,暴露他們的殘忍暴虐、腐朽無能的本質,同時揭露外國侵略者的罪行。小說的主要人物尼卡諾爾是一個地道的獨裁暴君。他身為共和國總統,卻權欲薰心,心腸歹毒,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作品對他的揭露是淋漓盡致的,對侵略者的掠奪本性的暴露也是深刻有力的。

敘述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的創作文本,都有一個關鍵性的追憶往事的細節,涉及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孩童生活的回憶,而追憶又涉及到自我身份的認同和對自身使命的認識。身份不是一種本質性存在,而是通過文學的講述,從細微的追憶碎片中建立起來的。文學的追憶不是單純的再現,而是通過想像的重構。在他看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不僅包括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還包括對主觀世界的真實再現,神奇與魔幻在拉美真實存在,他的作品只是真實再現而已。他一直強調,只有對處在理性和體制雙重壓迫下的記憶加以鉤沉、開發、重組和重構,把散亂的記憶整理為敘事,讓分散的經驗凝聚起來,使之變得更為強烈、更為集中、更為深刻,才能建立起個人的或族群的身份認同。馬爾克斯豐厚的生活底蘊和非單一性的接受和吸納,使馬爾克斯的創作顯示出一種詭異多變的風格。馬爾克斯常說:“學習寫作總歸要以前賢為楷模。”從他的創作中可以看到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納、塞萬提斯等藝術大師的影響。

小說力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哥倫比亞現實,敘述的語言樸素、明快(照加西亞·馬爾克斯自己的說法是,花了大力氣從海明威那裡學來的、非常經濟的語言),小說注重結構,有明確的視角和精確的細節。如果我們拋開小說反映暴力問題的主題,從語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類型的小說,它們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容低估的。

魔幻現實主義

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在表現手法上是魔幻現實主義的,“ 將真事隱去”,用魔幻的、離奇的、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現象反映、體現、暗示現實生活。這樣一種表現手法,一來可以為在小說創作中繼承本民族文化遺產(傳統意識、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信仰)創造條件,二來為題 材的開拓、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創作藝術的發揮提供極廣闊的天地。“馬孔多”本身就是一個神奇的魔幻的世界,所以它的歷史、人物怎樣的離奇、怎樣的古怪可笑都是可以理解的、自然的。這樣一來便為作者更深刻地開拓主題思想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以加西亞·馬爾克斯為代表之一的魔幻現實主義中最具特色。作家對於現實生活中“非存在”的關注與敏感,體現在一篇具體的小說中,它們不僅僅具有詩意的優美,而且還具有了詩的高度,這個突破實在是非同小可的,作家對現實生活“非存在”的表現,不僅大大拓寬了他們對拉美政治現實的認識,而且為小說的敘事法則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這也是魔幻現實主義在思想美學上的一個突出貢獻。

加西亞· 馬爾克斯在《枯枝敗葉》里將死人變成活人,讓他們從墳墓里站起來,為他帶路。故事通過棺材裡的一具屍體發出的曲折獨白追述了反映在一家三代人命運中的馬孔多的興衰史。三代人,每代在故事中都有一位代表作為敘事者。首先出場的是一位老上校. 他的第一位妻子死於難產,後來又續了室,得一女兒,起名伊莎貝爾,熱情而富有個性。她被負心的丈夫遺棄後,同父母一起住在祖傳的房子裡——同加西亞·馬爾克斯外祖父家的房子一模一樣。老上校、伊莎貝爾和她的兒子— 加西亞· 馬爾克斯的影子— 是故事的見證人。

《百年孤獨》里有很多奇異的、魔幻的東西,然而又都是不難理解的東西,都有特定的含義和所指。如烏爾蘇拉的曾孫女,人稱俏姑娘的雷梅苔絲,是那樣的嫵媚,使得男人們神魂顛倒,一位外鄉紳士因為得不到她的愛而喪了命。而她自己直到停留在人間的最後一刻,絲毫不知道自己迷人女性的萬劫不復的命運. 每天都在給人們帶來災難。

馬孔多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記憶里,故鄉阿拉卡塔卡非常特別,既神奇又普通:是那樣一現即逝,好像 一種預感;又是那樣永恆,好像某種被遺忘情景的重現。它與其說是一個地方,倒不如說是一種氣氛。存在於每個 角落。但又不完全存在於任何一個 地方。馬爾克斯對自己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過的環境的這種永恆的、漂浮的、帶有神秘和魔幻色彩的印象,成 為他後來小說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在他的小說里,阿拉卡塔卡成了“馬孔多”。從他的處女作《枯枝敗葉》到《百年孤獨》寫的都是“馬孔多”,可 以說是“馬孔多”系列小說。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的主題在於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揭示貧窮、落後、閉塞、守舊、愚昧,滲透精神毒液、病入膏育的“馬孔多”。讀者讀完他的小說便自然稗出這么個結論:“馬孔多”必然要崩漫。要在地球上完全消滅。馬爾克斯小說里的“馬孔多”很大程度上是哥倫比亞的縮影,它的生活現實反映了整個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生活現實,有著深遠的政治、社會、文化背景。

主要榮譽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1962年 - 《惡時辰》獲埃索獎。

1969年 - 《百年孤獨》獲義大利基安恰諾獎。

1969年 - 《百年孤獨》獲法國最佳外國作品獎。

1971年 - 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稱號。

1972年 - 獲拉丁美洲文學最高獎——加列戈斯文學獎。

1981年 - 獲法國政府頒榮譽軍團勳章。

1982年 - 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2年 - 獲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2006年 - 獲第26屆《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人物評價

瑞典學院的授獎詞是這么言說馬爾克斯及其《百年孤獨》的:“他的小說以豐富的想像編織了一個現實與幻想交相輝映的世界,反映了一個大陸的生命與矛盾。”相關令聞則或可用兩句話來概括。一句是韓素音所說的:馬爾克斯是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另一句出自烏拉圭文豪貝內德蒂之口,謂“難說諾貝爾獎能給馬爾克斯增添多少光彩,但他的獲獎必將使該獎的聲譽有所恢復”。

大多數評論認為此獎授予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毫不奇怪的。有些報導僅僅是對他如此快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感到驚訝:“這位哥倫比亞的小說家年僅五十多歲,因為看來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近幾年內不大有可能將諾貝爾獎再次授予拉美作家,所以有人覺得這次獎金應授予年長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美國《國民評論》,1982年11月12日)許多文章討論博爾赫斯未能獲獎的原因,但所有的評論家都一致同意加西亞·馬爾克斯是一位才能非凡的作家,“其作品有著永恆的魅力”。(《時代》周刊,1982年11月1日)一些評論家還指出:“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當代作家的佼佼者——不僅現代主義和實驗小說的擁護者欣賞他,托爾斯泰和舊式小說的忠實讀者也會為之傾倒。”

對加西亞·馬爾克斯獲獎的否定評價,能使人看出評論者的個人好惡。艾薩克·巴希維斯·辛格——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稱讚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會選中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同時,又痛惜本世紀缺少真正偉大的作家。“我認為他是一位好作家,”辛格先生在紐約說,“但我不能說他是我這一類作家……我仍然敬佩托爾斯泰、陀思妥夫斯基和福樓拜——如果他們今天還活著,馬爾克斯將是一個蹩腳的選擇,可是他們今天已不在人世了。”

評論家歐文·肖在評論馬爾克斯獲獎時說:“這是一個果斷的選擇。他是個強有力的作家,有著豐富的想像。馬爾克斯善於將個人生活與歷史危機聯繫在一起。從他的作品中,你得不到關於拉丁美洲問題理論上的系統闡述,但當它們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會看到它們。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繼承了歐洲政治小說的偉大傳統,其結果是歷史劇與個人戲劇合二為一。”

人物影響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巨作《百年孤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自1967年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影響之大,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

馬爾克斯不僅因其豐富的文學創作在世界文壇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還以其深刻獨到的文學創作觀和美學追求著稱於世。馬爾克斯的創作立足於拉美大地,懷著深厚的民族感情,表現人民的生活和鬥爭,鞭撻各種各樣的邪惡勢力,同情弱小,反對強暴,表達人民對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的渴望,揭示重要的社會問題,暴露形形色色的社會流弊等等,從不同的側面反映拉丁美洲的歷史和現實,展示當代拉美的社會面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被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當人們提起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便自然聯想到魔幻現實主義。之所以如此,不僅僅因為馬爾克斯的小說創作是魔幻現實主義的,而更重要的是因為魔幻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是因馬爾克斯的小說而聞名於世的。《百年孤獨》無疑是二十世紀留給後世的一尊金鼎,它的保守保證了它的沉積與留傳。

他打破的不僅是個人的孤獨、他的祖國哥倫比亞的孤獨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孤獨,而且還打破了世界的孤獨。人類集體的孤獨感,造就出勇於反抗孤獨的作家———他們在孤獨的擠壓下,成為一股與孤獨敵對(而不是妥協)的勢力。

人物思想

馬爾克斯與其說是一位因孤獨而出名的作家,莫如說他是因譴責孤獨而出名的。馬爾克斯在努力地提醒人類,孤獨是一種異乎尋常的現實,一種每一分鐘都發生在世界範圍內的實驗。“這一現實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它每時每刻都決定著我們每天發生的不可勝數的死亡。這個非凡的現實中的一切人,無論詩人、乞丐、音樂家、戰士,還是心術不正的人,都必須儘量地求助於想像。因為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為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可信而必須的常規財富。朋友們,我就是我們的孤獨之癥結所在。”無知會造成孤獨,自私會造成孤獨,競爭與比較同樣會造成孤獨,而貧窮更是一種孤獨,是孤獨中最刻骨銘心的一種——甚至可能使一個落後的民族沉淪或枯萎。孤獨是文明真正的敵人,不管它是來自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但孤獨究竟為何物,僅靠馬爾克斯一人,無法解釋清楚。馬爾克斯的意義在於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問題,關注自身的命運以及別人(哪怕發生在另一個國度、地區或另一半地球)的命運:“如果不具體地採取合法的行動支持那些幻想在世界的分配中享有自己的生活的人民,僅僅同情我們的夢想不會使我們對孤獨的感覺有所減少。”馬爾克斯所謂的孤獨,主要是建立在貧窮的基礎上的。其實,物質上有限的孤獨,導致的是精神上無限的孤獨——孤獨這個概念比馬爾克斯所理解的還要廣大。不管怎么說,人類雖然還無法詳盡地解釋孤獨,但畢竟開始嘗試著解剖孤獨——逐漸意識到孤獨的存在及其危害,在這樣的努力中。孤獨會變得渺小的,至少不再那么可怕。

馬爾克斯在獲諾貝爾獎演說辭《拉丁美洲的孤獨》中的表白———以真正繁榮的理想,來改變貌似繁榮的現實。可見他跟福克納一樣,對未來都是樂觀主義者。這樣的人應該越來越多。在馬爾克斯所臆想的那個“新型的、錦繡般的、充滿活力的烏托邦”里,誰的命運也不能由別人來決定(包括死亡的方式),愛情是真正的愛情,幸福有可能實現,甚至“命中注定處於一百年孤獨的世家終將並永遠享有存在於世的第二次機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