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說

——1967),原名劉夢弼,字思說,後以字代名。 1909年2月,劉思說優級師範畢業,初教數學,二年後改教文學。 1937年7月,劉思說從天津回鄉歇伏。

劉思說 (1888 ——1967),原名劉夢弼,字思說,後以字代名。南和縣西里村人。思說學識淵博,擅詩詞文賦,通曉諸子百家。交往多學者名士,人稱南和六君子之一。 劉思說出身農民家庭,其家5世7人科舉秀才,均為本縣教員。父親劉綸,秀才出身,49歲從事教育,對子女教育甚嚴,思說兄弟二人均受到良好教養。思說聰明好學,自幼隨父授讀五經四書,稍長從兄就學,始作八股文。15歲時八股廢,改學義經策論。17歲應科舉府縣童子試,考中秀才。
1905年科舉廢,次年,劉思說考入天津新開北洋優級師範(大學)數理科學習,歷學三年,學業常居同班之首。雖學理科,但酷愛文學。文學老師多為桐城派名人,吳辟江、李景濂等,對其甚為喜歡,影響極深。
1909年2月,劉思說優級師範畢業,初教數學,二年後改教文學。先後在永年中學、直隸清原高小、順德中學(戰前稱十二中學)、豐潤中學任教,歷時9年。
1918年8月,省議員開始競選,劉思說抱定為國效力的決心參加競選,當選為直隸省議員。3年期滿,棄政返教。1926年8月任教於邢台三女師,轉邢台四師。
1931年5月,《南和縣誌》修志局成立,劉思說應聘任修志局局長兼主編,編修《南和縣誌》六卷八冊。1932年4月完稿後,調南和縣鄉村師範任課兼校長。1933年在天津省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當教員,後轉河北省工學院秘書處任文書股長。1937年7月,劉思說從天津回鄉歇伏。同年10月,日寇逐漸南侵,形勢危及邢台,劉只得忍悲含淚離家出走,攜妻及一子一媳,從邢台奔山西洪洞。西渡黃河時,情不自已,寫下了“連天烽火惡,落日水雲深,重渡知何日,東望淚滿襟”的詩句。不久就居渭南,又有詩道:“國破家何在,山川走四方。此心常惴惴,前途更茫茫。子幼妻垂老,時危寇正狂。補牢時未晚,無地覓亡羊。”次年5月抵西安,先後在陝西鳳翔中學、甘肅天水國立五中、西安一中等學校任教。授課之餘,常把耳聞目睹之現狀和感觸寫成詩篇。著有《度隴集》、《流亡錄》、《韻語》、《徒勞篇》、《零沈》四冊、《秦中集》兩卷,記述了日軍侵華以來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悲慘情景,傾吐了惜國愛民、眷戀故土的思想感情。
抗戰勝利後,劉思說在天水一中聽到日寇無條件投降的訊息,興奮欲狂,即興寫了《有感楚項羽事》的詩篇:“詎信八紱非一宇,終因霹靂破空飛,當年意氣今何有?落日蒼涼失所歸。應悔鹹陽三月火,遂教亭長一戍衣。江東父老雖憐汝,子弟別來信息稀。”當即變賣家財,收拾行裝,攜同一家老小欲返故里。行至山西臨汾,道路不通,困留多日。此時已囊空錢盡,進退不能,又舉目無親。萬不得已,竟再渡黃河,重返天水。沿途忍飢挨寒,無處可歸,飽嘗流浪之苦,遂寫詩以紀事:“浪跡天涯無處所,卜居問舍忘西東。千間廣廈庇寒士,想入非非笑杜公。”費時三月余,計程四千里,往返徒勞,費盡心機。幸有寶雞國立高級學校所聘,復任教師工作,才得安身。此時寫就《徒勞篇》一卷,計百餘篇,收入《秦中集》。
全國解放以後,劉思說在1950年8月終於回到闊別已久的原籍南和,遂受聘邯鄲第一中學教語文。劉受到黨的教育,看到新中國蓬勃發展的景象,心情格外舒暢。他勤奮工作,認真教學,嘔心瀝血輔導青年教師,努力開展教學活動,在師生中享有很高威望。特別是看到一批批學生在黨的培養下成長起來,走上教育崗位,更增加了欣慰之感,遂揮筆寫了《歸來集》一冊,計二百餘首。“悄立叢台看落暉,千紅萬紫斗芳菲。無言桃李成蹊日,風雨天涯唱子歸。”充分抒發了對新生活無限熱愛的情感。
1954年,劉思說被選為邯鄲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後年老退休回鄉住閒。1967年病故於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