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壓榨制油的基本原理
壓榨過程及其物理化學本質在於油脂在油料中的存在狀態,一般認為是存在於細胞原生質中。蒸炒後的料胚,其中的油脂大多數形成凝聚態。此時,大部分凝聚態油脂仍存在於細胞的凝膠束孔道(亦稱微膠粒網或“纖維毛細管)之中。隨著電子顯微掃描等新技術的套用,人們對油脂存在狀態的理論做了技術上的研究和直接觀察後發現:油料作物細胞中的油脂及其伴隨物不是連續相,也非顯微均勻態,而是以極小直徑的球形脂類體存在。壓榨取油的過程,就是藉助機械外力的作用使油脂從榨料中擠壓出來的過程。它一般屬於物理變化,如物料變形、油脂分離,摩擦發熱、水分蒸發等。然而,在壓榨過程中,由於溫度、水分、微生物等的影響,同時也會產生某些生物化學方面的變化,例如蛋白質變性、酶的破壞和抑制等。因此,壓榨取油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系列以物理過程為主、同時伴隨部分化學變化過程的綜合。
壓榨時,受榨料胚(簡稱榨料)的粒子在壓力作用下使其內外表面相互擠壓,而由於表面擠壓作用,致使液體部分和凝膠部分分別產生兩個不同過程:(1)油脂從空隙中被擠壓出來,(2)物料粒子在高壓下經彈性——可塑性變形後形成堅硬的料餅,稱作“油餅(粕)”,直至內外表面連線而封閉油路。
榨油工藝流程
植物油生產的主要工藝流程為:清理——蒸炒——軟化——壓榨——出油——沉降——精製七個過程。
清理的目的是去除各種雜物,以避免原料在壓榨的過程中產生糊化、焦化、堵塞毛油通道,提高出油率。原料還必須經過除鐵器處理,否則這些含鐵物質一旦進入榨油機,將會危害到榨機的正常運行。
原料隨後進入碎胚機破碎。碎原料有利於出油率的提高,但容易堵塞榨籠,影響出油量和毛油品質。原料經過榨皮機時,噴入少量蒸汽,軟化原料,使蛋白質變性、破壞膠體,打開油路通道。磷脂吸水膨脹,減少了油料和油料表面的結合力。
蒸炒原料是原料壓榨工藝的重要過程,直接影響原料的出油量和毛油品質。採用壓榨工藝的國內油脂企業,原料的蒸炒溫度通常為120-125攝氏度。在擠壓力、推力、阻力共同作用下,原料中高溫、高壓、流動性很強的原料毛油和餅粕分離。原料餅送往包裝間,作為產品出售。
在壓榨過程中,原料處於高溫、高壓狀態,工藝參數控制不好,原料會出現糊化、焦化現象,使榨籠經常堵塞,減少了輸油的通道,榨胚出油量下降,原料粕的餅殘升高。同時導致玉米毛油品質下降。
餅粕的餅殘
壓榨工藝具有的諸多優點,如無化學殘溶,完全保持油料原有營養與風味,綠色健康等,但仍不能阻止植物油壓榨工藝市場份額不斷下降。主要是因為——餅粕的餅殘高。採用物理壓榨工藝進行生產,依據目前國內榨油機組和壓榨工藝的的技術及操作水平,大部分廠家只能將餅殘降為15%;相對於浸出工藝3-5%的餅殘,採用壓榨工藝企業的產品成本更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較低,有時甚至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榨油中常用經濟指標
計算公式
1.預榨出油率(%)=預榨毛油量/原料重量×100
2.預榨出油效率(%)=預榨出油率/原料含油量×100
3.預榨出餅率(%)=油餅總量/原料重量×100
4.出餅(粕)率(%)=粕總量/原料重量×100(以耗用原料計)
5.預榨浸出後的總出油效率(%)=總出油量/原料含油量×100
6.乾餅(粕)殘油率(%)=乾餅(粕)中殘餘油量量/原料重量×100
指標分析
從上述五個常用經濟指標的計算過程中可以看出,它們與原料含油率m%密切相關。因此,植物油廠應足夠重視原料的收購,嚴格把好質量關,做好原料的檢驗,防止不法商販摻雜使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上述經濟指標的理論範圍,是在預榨工藝標準規定的情況下獲得的,因而要求嚴格按照規程操作,保證設備正常運轉,使各道工序間相互制約,進入良性循環。例如,當發現預榨出油率過低時,這必然是蒸炒工序所造成的,因而應查找影響蒸炒工序效果的各種因素,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常用經濟指標的計算方法,還為植物油廠制訂其他各項經濟指標提供了依據。我們只要將某批油料的含油率代入上述各式,就會得到油料的總出油效率。當某批油料的加工時間跨月而企業又要進行財務分析時,在企業計量器具相對不夠完善的情況下,亦可利用上述公式計算各項經濟指標,供企業各有關單位參考。同時,它們還可為植物油廠的經營決策提供依據。例如,根據含油率的測定可以推算某批代加工油料的產成品數量,再依據企業的生產指標和相關的加工成本,推算預測是否有利及利潤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