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脊麻

全脊麻

行硬膜外阻滯時,如穿刺針或硬膜外導管誤入蛛網膜下隙而未能及時發現,超過脊麻數倍量的局麻藥注入蛛網膜下隙,可產生異常廣泛的阻滯,稱為全脊麻,發生率平均為0.24%(0.12%~0.57%)。全脊麻的處理原則是維持病人循環及呼吸功能。全脊麻的主要特徵是注藥後迅速發展的廣泛的感覺和運動神經阻滯。全脊麻持續時間與使用的局麻藥有關,利多卡因可持續1h~1.5h,而布比卡因持續1.5h~3.0h。有報導硬膜外阻滯開始時為正常的階段性阻滯,以後再次注藥是出現全脊麻,經導管抽出腦脊液,說明在麻醉維持期間導管還會穿破硬膜進入蛛網膜下腔。

定義

行硬膜外阻滯時,如穿刺針或硬膜外導管誤入蛛網膜下隙而未能及時發現,超過脊麻數倍量的局麻藥注入蛛網膜下隙,可產生異常廣泛的阻滯,稱為全脊麻,發生率平均為0.24%(0.12%~0.57%)。

後果

所謂全脊髓麻醉,必然是局麻藥上行經過延腦,在進入四腦室的結果:

——局麻藥作用於延腦——呼吸循環迅速抑制;

——微量局麻藥作用於腦室壁細胞——神志立即消失。

所以全脊麻的症狀是非常有規律的:

——神志消失

——呼吸無力至停止

——血壓驟降至測不到

——沒有時間給你測出阻滯平面,提問病人不會作答(因為病人神志已經消失)

——不及時有效通氣和提升血壓急救——心跳驟停。(必須及時進行CPRC搶救)

症狀和體徵

全脊麻的主要特徵是注藥後迅速發展的廣泛的感覺和運動神經阻滯。由於交感神經被阻滯,低血壓是最常見的表現。如果頸3、頸4和頸5受累,可能出現膈肌麻痹,加上肋間肌也麻痹,可能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呼吸停止。隨著低血壓及缺氧,病人可能很快意識不清、昏迷。如用藥量過大,症狀典型,診斷不難,但須與引起低血壓和昏迷的其他原因進行鑑別開來。當用藥量較少時(如產科鎮痛),可能僅出現異常高平面的麻醉,這往往就是誤入蛛網膜下腔的表現。

處理

全脊麻的處理原則是維持病人循環及呼吸功能。病人神志消失,應行氣管插管人工通氣,加速輸液以及滴注血管收縮藥升高血壓。若能維持循環功能穩定,30分鐘後病人可清醒。全脊麻持續時間與使用的局麻藥有關,利多卡因可持續1h~1.5h,而布比卡因持續1.5h~3.0h。儘管全脊麻來勢迅猛,影響病人的生命安全,但只要診斷和處理及時,大多數病人均能回復。

預防

預防穿破硬膜

硬膜外阻滯是一種盲探性穿刺,所以要求熟悉有關椎管解剖,操作應輕巧從容,用具應仔細挑選,棄掉不合用的穿刺針及過硬的導管。對於那些多次接受硬膜外阻滯、硬膜外間隙有粘連者或脊柱畸形有穿刺困難者,不宜反覆穿刺以免穿破硬膜。老年人、小兒的硬膜穿破率比青壯年高,所以穿刺時尤其要小心。一旦穿破硬膜,最好改換其他麻醉方法,如全麻或神經阻滯。穿刺點在腰2以下,手術區域在下腹部、下肢或肛門會陰區者,可審慎地實行脊麻。

試驗劑量的套用

強調注入全量局麻藥前先注入試驗劑量,觀察5~10分鐘有無脊麻表現,改變體位後若須再次注藥也應再次注入試驗劑量。首次試驗劑量不應大於3~5ml。麻醉中若病人發生躁動可能使導管移位而刺入蛛網膜下腔。有報導硬膜外阻滯開始時為正常的階段性阻滯,以後再次注藥是出現全脊麻,經導管抽出腦脊液,說明在麻醉維持期間導管還會穿破硬膜進入蛛網膜下腔。病症區別

病症區別

全脊麻與阻滯平面過高的區別

高位脊麻的症狀規律,也是顯而易見的,其發展速度相對稍慢,允許你觀察到其進展:

血壓驟降

呼吸抑制,費力,說話無力,

可以測出麻醉阻滯平面(病人尚能夠回答你的測試詢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