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入夏城》
【年代】明代
【作者】齊之鸞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入夏城①
髀消萬里興蹣跚②,且以并州托賀蘭③。
城日未寒旗北影,塞風初緊雁南翰④。
偏懸偽略河山負,混一皇圖雨露寬⑤。
憲節本兼休養寄⑥,兒童竹馬拜征鞍⑦。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夏城,即今寧夏銀川市老城。宋為西夏國都城,明為九邊重鎮寧夏鎮城。
②髀消:髀(bì),大腿。因為騎行萬里來到寧夏,大腿上的肉也減少了。�跚(lán shān):似是“蹣跚”(pán shān)之誤。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③并州托賀蘭:并州依託賀蘭山,也就是說賀蘭山是并州的屏障。并州,古州名。其地約當今山西太原、大同一帶地區。
④翰:原指長而硬的鳥羽,此有高飛義。
⑤混一:統一,也指統一天下。皇圖:封建王朝的版圖。亦指封建王朝。
⑥憲節:廉訪使�巡按等監察執行法紀的官吏所持的符節。休養:休養生息。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⑦兒童竹馬:《後漢書・郭�傳》載:郭�任并州牧,問民疾苦,推舉賢良,所過縣邑,老幼相攜迎送。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後以兒童竹馬為稱頌太守之詞。征鞍:猶征馬。指旅行者所乘的馬。
作者簡介
齊之鸞,初名徐之鸞。字瑞卿。明代寧夏河西道僉事。南直隸桐城(今安徽省桐城縣)人。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遷兵科左給事中。敢言勇諫,終忤君臣,謫崇德(今浙江省桐鄉縣崇德鎮)丞。嘉靖九年(1530年)遷寧夏河西道僉事。時寧夏邊患、天災交加,饑民采蓬子為食。鸞取樣進於朝廷大臣並轉呈皇帝,冒死為民請命。又主持整修河東邊防工程――東邊牆深溝高壘。還建議增築平虜所(今寧夏平羅縣)北邊牆一道。論功升副使。後擢河南按察使。卒於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