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開元十二年(724年)趙州刺史上柱國田再思,象城縣令宋文素率邢、趙二州之象城縣、任縣、柏仁縣三縣土民將寺院整修擴建。修建後的光業寺金碧輝煌,一派皇家氣概(碑文有詳細記載),以後光業寺屢經興廢,從明、清兩代碑刻看,重修即達七八次之多。1945年之前,此寺輪廓尚在。其山門在正南,門前有白塔一座,寺內中軸線上有三殿,前、中殿早廢,當時後殿尚存,壁畫精美,佛像眾多。原有銅像一尊,被日本侵略者掠去。傳說殿內座下原有地道,通向西北,正好與唐陵墓室成一直線。
“文化大革命”中,造像全部被砸毀埋掉,原有20餘通碑刻小部分被破壞,大部分被用作房基石,現在寺院遺址已成耕地。光業寺存在的重要見證就是保存至今光業寺碑,又稱“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現存於隆堯縣碑刻館(現文體局內)。
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是大唐陵附屬建築光業寺之遺物。刻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被農民趙孟村將石碑砸成數塊運回村內,壘在學校牆下。1980年,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將殘碑12塊(現在仍缺少一塊,不能復原)運回文物保管所(縣文體局)保存。該碑屬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業寺碑通身高4.45米,寬1.45米,厚0.44米,碑身為八楞形龜跌座,碑首呈半圓形,浮雕纏尾雙龍圖案。碑額圭形佛龕,龕內一佛二菩薩,龕傍刻有“皇帝供養”和“皇后供養”,碑陽中上方刻陰文行書“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12個字。碑文寸行書,由象城(今隆堯縣)縣尉楊晉撰文。碑文記載了唐玄宗李隆基為七、八代祖建陵、建寺經過。
價值
光業寺碑雕刻工藝極精,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動之感。碑文相傳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邕書丹,但無落款。從碑文的字型風格來看,筆畫遒勁,筆勢開張,橫筆明顯地向歷上方傾斜,結構峭健,出除入神,確有李邕筆體之感。光業寺碑是盛唐時期遺物,雕刻精湛,書法藝術很高,對於考證李隆基七、八代祖陵址,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