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年來,太平洋盆區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形態,頗受西方經濟學者和社會學者的重視。不少學者從文化的角度,探討造成這些國家經濟成就的潛在因素。本書就是作者的這一嘗試。
作者認為,無論是昔日對儒家文明的一無是處地批評還是今天對儒家文明一味地褒揚,都是經不起考驗的,這是我們進一步討論儒家思想與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認識。傅偉勛的《儒家思想的時代課題及其解決線索》是從哲學的觀點重新考察儒家的一個迫切的時代課題,也是儒家思想如何謀求自我轉折與自我充實,經由全面現代化之後,配合經濟、社會、政治等其他層面的現代化,真正發揮正面的積極作用,而不致成為意識形態的絆腳石;肖欣文的《儒家思想對於經濟發展能夠貢獻什麼》,首先區別儒家思想至今仍有影響力的三大潮流,繼而探討在當今世界各文化相互影響下,儒學能否調整思想導向,對經濟發展有所作用;黃仁宇的《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個重點上的綜合》是基於多年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心得,比照他對西方資本主義興起的考察與認識,提出對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一些看法;石錦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理論的評價》首先論述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起源和發展的一些論點和分析方法,以及由此引起的一些爭論,然後深入一層,以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經驗去檢驗馬克思主義關於工業化的理論,探討“初型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與人口變化的關係,並分析“圈地運動”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影響;孫中興的《從新教倫理到儒家倫理-一了解、批評和套用韋伯論點》指出對於韋伯所謂“思想如何成為歷史的動力”這個命題,在了解上,歷來都有機會“溝通障礙”,因而也難免產生誤解。從原典研究的基礎上,他批評了一些學者在討論“儒家倫理”時對於韋伯觀點的誤解和誤用;楊君實的炙儒家倫理、韋伯命題和意識形態》NU是從韋伯命題在史學和宗教學中引起的爭論,探討韋伯的“比較歷史”的研究取向所涉及的方法論問題,並分析這個研究取向套用在解釋中國歷史上所遭遇的困難以及“韋伯命題”作為一個參考點的價值所在。
本書觀點新穎,各位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問題作了探討,深入淺出,是儒家研究的一部佳作。
出版信息
台灣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1989年4月再版,發行人:林伯峰。